【摘 要】
:
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是一种新成像技术,可用于诊断颅内血管疾病,与其他常规放射方法相比,这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可以对颅内血管壁和斑块进行更详细的评估。目前,多数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外动脉,包括冠状动脉、主动脉及颈动脉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是一种新成像技术,可用于诊断颅内血管疾病,与其他常规放射方法相比,这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可以对颅内血管壁和斑块进行更详细的评估。目前,多数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外动脉,包括冠状动脉、主动脉及颈动脉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近年来逐步受到关注,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应用3.0T HR-MRI技术分析症状性ICAS患者的斑块强化特征,并进行症状性ICAS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 2017年06月至2019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接受颅内动脉HR-MRI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颅内动脉HR-MRI检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存在ICAS的患者105例,并根据患者有无ICAS所致症状[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症状发作时间与HR-MRI检查时间的间隔,将患者分为:(1)急性/亚急性症状组:ICAS导致症状,且发病时间与HR-MRI检查时间间隔≤1个月;(2)慢性症状组:ICAS导致症状,且发病时间与HR-MRI检查时间间隔>1个月;(3)无症状组:ICAS未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比较三组之间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ICAS位置、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强化程度。主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症状性ICAS的关系。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在最终纳入的105例患者中,男性为69例(65.71%),女性为36例(34.29%),平均年龄61岁(60.65±10.91)。28例(26.67%)患者斑块强化程度为无强化,38例(36.19%)为轻度强化,39例(37.14%)为明显强化。与斑块无强化的患者相比,斑块明显强化的患者有较高的C反应蛋白(P<0.05);与斑块轻度强化的患者相比,斑块明显强化的患者吸烟及有家族卒中史的人数更多(P<0.0167)。2.急性/亚急性症状组、慢性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有急性/亚急性症状组44例(41.90%),慢性症状组17例(16.19%),无症状组44例(41.90%)。三组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斑块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两两比较发现,与无症状组相比,急性/亚急性症状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均较高(P<0.05),慢性症状组的白细胞计数较高(P<0.05);与慢性症状组相比,急性/亚急性症状组的低密度脂蛋白(P<0.05)较高。在斑块强化程度方面,慢性症状组与急性/亚急性症状组、无症状组相比发生不同斑块强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急性/亚急性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相比,发生不同斑块强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急性/亚急性症状组中,明显强化的斑块较多,而无症状组中,无强化的斑块较多。3.症状性ICA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亚急性症状组、慢性症状组、无症状组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斑块明显强化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无症状组作为参照组,斑块明显强化(OR=8.950;95%CI,2.459-32.578;P=0.001)、白细胞计数(OR=1.310;95%CI,1.004-1.710;P=0.046)与急性/亚急性症状性ICAS独立相关;白细胞计数与慢性症状性ICAS独立相关(OR=1.403;95%CI,1.022-1.925;P=0.036)。4.脑梗死患者与TIA患者斑块强化程度的比较44例急性/亚急性症状性ICAS患者中,31例为脑梗死,13例为TIA。与TIA患者相比,脑梗死患者以斑块明显强化为主[19(61.30%)vs 4(30.77%)],但两组患者在斑块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斑块强化程度与症状性ICAS具有相关性。斑块明显强化、白细胞计数增高是急性/亚急性症状性ICAS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增高是慢性症状性ICAS的危险因素。2.斑块明显强化在脑梗死患者中占比更高,但斑块强化程度在脑梗死组与TIA组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斑块强化程度可以用以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其他文献
在民法典已经实行的新形势下,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公众的法律服务需求进一步升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事纠纷化解需求同民事案件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这迫使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必须找到新的方向。为了缓解基层法院的民事案件审理压力,推动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改革,必须全面提升司法效能、合理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协调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同时为了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给用户的相关信息发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个通用方法是找到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专家来帮助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推荐外部专家进行研究项目选择和指派审稿人进行论文审稿是同行评议的两项基本任务。然而,组织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工作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评议者的意见在决定论文是否被录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是保证
在网络空间武器化和军事化背景下,对于已经明确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中国来说,网络空间目前所处的“建章立制”阶段无疑意味着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鉴于近期中印边境局势不稳定,印度的网络战策略对我国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关注意义。本实践报告所基于的文本《网络空间规范构建中的地缘政治》为《印度在变化的网络空间中做出的战略选择》一书的第三章,出自印度知名智库马诺·帕里卡尔国防研究与分析所,对于了解印度的网络战策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家族,其具有非常保守的七次跨膜螺旋结构,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GPCR广泛参与到代谢、肿瘤等众多生理功能,所以其也是药物研发领域的“宠儿”,目前统计有大约50%的药物是利用GPCR作为靶点,如高血压、过敏和镇痛药等。因此,研究GPCR的生物学功能对于以GPCR为靶点的药物开发具有重要
连词的运用可以促进儿童语法的习得,加速语言从句子过渡到语篇阶段,加深儿童对相对复杂逻辑关系的理解。其中,因果连词不仅强调了两个从句中提到的事件/状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且表明了其方向性,“因为”引导原因句,“所以”引导结果句。为了产生结构正确的因果句子,连接词的选择需要与从句的顺序映射到事件因果结构的方式相协调。因果连词可以完整表达因果连贯关系,使儿童在沟通交流时表达更加连贯衔接,促进儿童对因果关
疫情下的毕业季,大学生的求职困难重重,良好的延迟满足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为了了解一般延迟满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们翻译修订了一般延迟满足问卷DGI,形成了测量大学生一般延迟满足的有效工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现状和一般延迟满足对期望偏差和就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一种新的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项目分析,形成了中文版一
亘古常同的落日黄昏,却总惹人心旌摇曳,古今中外从不乏研究者的注目。“暮”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遍及神话、习俗、文学文本,甚至成为一种文化隐喻;就当前中外对“暮”的文化研究现状而言,美学成为其更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从古字“莫”演化而来,作为昼夜之间常态出现的“暮”,始终承载着时间、空间的双层意蕴,既是临近昼夜交替的时间概念,又与“夕阳西下”的空间概念相联系,视觉内涵上更兼具昼夜交替前的万物情态。
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代表,民族服饰是一种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但蕴涵着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意识,也有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民族交往的加深。一方面,西方文化日益渗透到各民族人民的服饰生活中,导致服饰习俗早已开始西化;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导致着装风格相互借鉴。这些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民族服饰认同问题的担忧,因此本研究以民族认同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维吾尔族人和汉族人对民族服饰
互联网数字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成员需求的转变,共同驱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迈上发展快车道。作为网络视频的重要应用成果,知识型网络视频平台日益成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促进了我国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体系的建设,也为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和创新实践提供了崭新契机。但与此同时,知识品类单一、学习者流失等成为知识型网络视频平台在满足用户学习需求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明晰影响其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有助于维护用户关系、营造
声调是声调语言中的关键成分,形成对汉语普通话词汇声调的准确感知是普通话儿童实现听觉言语成功加工的重要基础。早期研究依据非声调语言儿童对元音和辅音的语音感知模式,提出了感知缩窄论,但后来的研究证明声调的感知情况可能更加复杂。行为研究表明普通话儿童在3岁左右已经完全掌握一部分的声调(T1和T4),但仍对某些特殊声调(T2和T3)容易混淆,这使得2-4岁成为研究汉语普通话儿童声调感知发展的理想年龄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