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它以人的发展为基本脉络,揭示出人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的一致性。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系统剖析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仅对辨清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分期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继而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导向。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内容丰富,涉及文本繁多。文章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它以人的发展为基本脉络,揭示出人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的一致性。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系统剖析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仅对辨清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分期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继而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导向。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内容丰富,涉及文本繁多。文章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等文献为研究线索,梳理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发展、确立阶段。三大社会形态阶段指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三大阶段,与社会发展三大阶段相对应的是个人个性的三大发展阶段—“萌发”的个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文章通过分析不同社会阶段个人开展的实践活动、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的不同个性,阐明人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形态嬗变的历史关联性,重点论证马克思在探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时运用的辩证否定思维、主体性思维、自然史思维、现实性思维等思维方法。虽然学界已经对社会形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但仍应该立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逻辑进行分析,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形态的“骨架”,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从生产力逻辑出发,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需要的生产、科学技术的生产为主的生产力变革构成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逻辑。从生产关系逻辑出发,可知生产关系中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由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自由支配的时间,社会形态发展的价值旨归“自由人联合体”阶段便到来。最后,文章运用发生学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考察。社会形态理论中“三形态”与“五形态”是相互联系,彼此统一的;人的发展进程与三大社会形态的更迭相一致。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来看,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为界定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提供思维视角,为驾驭资本逻辑提供理论支撑,为实现中国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让数字化学习活跃于教育领域。社会对人才结构的时代诉求,使学校教育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动态变革。被动接受现有的知识显得微不足道,学会学习、创新创造成为新的竞争力。编程教育作为智能时代培养信息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应运而生,其中Python语言作为入门级编程语言得到热烈推广。但是观摩中小学Python语言教学发现,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学生参与活动不积极,程序语
《人民日报》社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舆论平台,通常被看作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和中国政策的风向标。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善和加强自身的建设,从1951年到1954年开展了一场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规模整党运动。为配合整党运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系列社论,及时、有效地宣传和策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整党运动。《人民日报》社论对1951到1954年整党运动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民日报》社论对
信息意识是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够促进个体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瞬息万变、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要素之一,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之一,但目前小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不尽如人意,教师不够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本身信息意识水平也较低,主要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创新教学方式。“一案到底”教学法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性教学方法,以典型“一案”为载体贯穿课堂,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探索“一案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一案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运用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强,中职教育作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在了如何促进中职教育合理改善和快速发展上。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教育仍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这其中学生差异问题尤为突出。中职课堂中多采用“大一统”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实行“一刀切”,常常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极端现象,尽管也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好接班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课教学中准确运用对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
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亦是新时代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基本原则。高中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养成的两个重要时期,作为承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与高中思政课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图书馆用户的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在信息化引领时代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能否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并获得较好的体验直接影响到其社会声誉的高低。对公共图书馆而言,用户根据个人体验发表正面的评价有利于其良好口碑的形成,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高度认可不仅能够为图书馆带来其他新用户,也有利于吸引政府加大对其投入,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其一生的追求。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人的自由何以实现这一问题的解答,从唯心主义立场转向了唯物主义立场,从自我意识哲学转向了实践哲学。在这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中,马克思实践自由观渐趋成熟。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来厘清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形成演变,对把握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真实内涵和本质特征,理解其所实现的自由观革命具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竞相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愈加突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准确研判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紧密联系我国发展的客观现实,围绕“为什么要科技创新、如何推进科技创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重要论述。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