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挖掘张宗礼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及学术经验,并进一步探究不同证型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慢性肾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张宗礼教授门诊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病历,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患者一般信息,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药物使用频次、药性功效,分析处方关联规则,得出核心药物组合,挖掘新方。2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慢性肾炎不同证型核心药物组合的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3.2.1将其作用关系进行网络展示。在OMIM、Drugbank数据库及Di GSe E在线文本筛选慢性肾炎疾病靶点。筛选药物组合化学成分对应靶点与慢性肾炎相关靶点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Cyto NCA筛选其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并通过Omic Share Tools可视化呈现。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48例,共计517诊次,处方517首。纳入研究患者年龄分布于21-75岁,男性67人,女性81人。纳入病例中,本虚标实证442诊次。其中,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最多,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次之。脾肾气虚兼湿热型慢性肾炎处方176首,用药116味,性寒味甘、归脾经药物应用频次最多,根据药物功效分类,涉及15大类,利水渗湿药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等;药频统计结果显示,应用频次50次以上的药物共16味,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获得高频药物组合28个,关联规则药物组合29个;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置信度为0.9”的条件下,得出核心药物组合“黄芪-茯苓-当归-车前草”;新方分析结果显示,衍化核心药物组合16个,挖掘新方8首。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慢性肾炎处方130首,用药134味,性寒味甘、归肝经药物应用频次最多,根据药物功效分类,涉及17大类,补虚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等;药频统计结果显示,应用频次20次以上的药物共24味;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5个,关联规则药物组合33个,在“支持度个数为52,置信度为0.9”的条件下,得出核心药物组合“女贞子-旱莲草-车前草、金银花-淡竹叶”;新方分析结果显示,衍化核心药物组合18个,挖掘新方9首。2筛选出脾肾气虚兼湿热型核心药物组合化学成分30种,获取潜在靶点230个,检索得到慢性肾炎疾病靶点441个,两者交集基因58个,其中AKT1、VEGFA、IL6等为核心靶点。通过基因作用机制分析,获得GO基因注释条目115个(p<0.05),包括生物过程条目87个,细胞组成条目10个,分子功能条目18个;KEGG通路富集条目98个(p<0.05)。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核心药物组合化学成分38种,获取潜在靶点239个,与慢性肾炎交集基因57个,其中AKT1、VEGFA、EGFR等为核心靶点。分析得出GO基因注释条目115个(p<0.05),包括生物过程条目84个,细胞组成条目9个,分子功能条目22个;KEGG通路富集条目90个(p<0.05)。结论:1采用高层次数据挖掘方法可优化张宗礼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整理与总结。同时,也为张宗礼教授中医肾病经验传承与临证辨治该病提供了可靠思路与参考依据。2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慢性肾炎机制探究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本研究结果为阐释其作用机制与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证型核心药物之间存在化学成分与潜在靶点的交集,通过其作用机制分析,从微观视角阐释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学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