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荒原》中城市生活的转换力量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y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原》对现代诗歌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战后欧洲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也在于它折射出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的城市诗学。《荒原》无疑是一首关于伦敦城和欧洲城市的一首诗。自从作品发表以来,大多数的研究者们将目光聚焦于艾略特在《荒原》中刻画的伦敦城的黑暗面上,普遍认为诗歌描绘了一幅萧条颓废、支离破碎以及现代人精神和肉体上萎靡不振、碌碌无为的画面。在这首诗歌的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大多把焦点放在都市生活之丑上而忽视了都市日常生活的潜在转换力量。受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启发,本文将从游荡者、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的视角去探讨《荒原》如何揭示了都市日常生活的艺术潜能,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艾略特探寻“恶之花”的诗学理念让《荒原》充满了多元的艺术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笔者在前言里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荒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指出本文从以上三个视角来阐释《荒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探讨了艾略特进行城市书写的创作源泉。一方面艾略特的城市生活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同时给他的跨艺术诗学理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波德莱尔的城市诗学观念和实践也影响了艾略特城市诗歌的创作。接下来的三章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探讨艾略特如何通过游荡者、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来实现其现代主义城市诗学的审美转换。第二章分析了《荒原》中同时作为局外人又是当局者的游荡者形象。作为局外人,都市景观和都市生活在游荡者的观察中客观地呈现出来,作为局内人,游荡者在城市中追求着主体性并建构自己的想象之城;第三章分析了艾略特如何运用出位之思的创作手法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第四章分析了艾略特是如何运用艺格符换的创作手法把已有的歌剧、音乐和绘画文本转换成诗歌文本。第五章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梳理游荡者、艺格符换和出位之思这三者之间在《荒原》中的内在关系并进一步揭示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神秘的河流》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主要讲述了白人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的利益以及文化冲突。在这部小说中,澳大利亚女性作家凯特·格伦威尔放弃了以往的女性主义写作模式,更多
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降的翻译研究深受各类后现代思潮影响,传统的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范式被边缘化,各种政治文化取向的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有时相互冲突的翻译标准,一些以激进个
迄今为止,话语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的表现形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来欣赏中国的名胜古迹和美丽风景。在旅游途中,通过导游们讲解的导游词,外国朋友可以了解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和国际社会在经济贸易方面的联系更加频繁,各种商务交流也与日俱增,因此商务文本的使用及其翻译越来越受到商务工作者和翻
著名的学者林语堂曾经说过:“幽默是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幽默手机短信是幽默与短信的结合,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之所以要将译学研究置于实践哲学的视域之下,主要是因为以往译学范式的哲学基础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它们导致了研究者在对于作者生平、目的和意图的考证中忽略了译者的存
教师的解释语是其在课堂上用以使学习者理解特定的概念或任务的话语,是教师的最重要的言语行为之一。它主要可以分为过程性解释话语和内容性解释话语。在外语课堂中,教师的解
认知语言学视隐喻和转喻为“思维的事情”(Lakoff& Johnson,1980:3),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认知过程通过一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第三事件进行概念化。这
本文以现代动物文学为语境研究了多丽丝·莱辛的文学作品《猫》,认为该作品集中猫的形象经历了从“他者”到主体和朋友的转变。通过再现猫的“他者”形象到重构猫的主体和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