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原》对现代诗歌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战后欧洲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也在于它折射出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的城市诗学。《荒原》无疑是一首关于伦敦城和欧洲城市的一首诗。自从作品发表以来,大多数的研究者们将目光聚焦于艾略特在《荒原》中刻画的伦敦城的黑暗面上,普遍认为诗歌描绘了一幅萧条颓废、支离破碎以及现代人精神和肉体上萎靡不振、碌碌无为的画面。在这首诗歌的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大多把焦点放在都市生活之丑上而忽视了都市日常生活的潜在转换力量。受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启发,本文将从游荡者、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的视角去探讨《荒原》如何揭示了都市日常生活的艺术潜能,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艾略特探寻“恶之花”的诗学理念让《荒原》充满了多元的艺术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笔者在前言里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荒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指出本文从以上三个视角来阐释《荒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探讨了艾略特进行城市书写的创作源泉。一方面艾略特的城市生活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同时给他的跨艺术诗学理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波德莱尔的城市诗学观念和实践也影响了艾略特城市诗歌的创作。接下来的三章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探讨艾略特如何通过游荡者、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来实现其现代主义城市诗学的审美转换。第二章分析了《荒原》中同时作为局外人又是当局者的游荡者形象。作为局外人,都市景观和都市生活在游荡者的观察中客观地呈现出来,作为局内人,游荡者在城市中追求着主体性并建构自己的想象之城;第三章分析了艾略特如何运用出位之思的创作手法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第四章分析了艾略特是如何运用艺格符换的创作手法把已有的歌剧、音乐和绘画文本转换成诗歌文本。第五章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梳理游荡者、艺格符换和出位之思这三者之间在《荒原》中的内在关系并进一步揭示本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