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探讨围手术期强化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对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HMGB1、hs-CRP及MMP-9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连续选取在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因急性胸痛入住天津市胸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后确诊为ACS,并同时行首次PCI治疗的患者120例;另选取同时段就诊于我院并经CAG检查除外冠心病(CHD)的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入组患者均于介入术前采取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清HMGB1、hs-CRP及MMP-9水平,并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及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等生化指标。依据患者冠脉病变的支数将ACS患者分为3组:单支冠脉病变组(44例),双支冠脉病变组(40例)及三支冠脉病变组(36例),分析血清HMGB1、hs-CRP及MMP-9水平在各组间的水平差异;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S的危险因素,并探讨ACS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hs-CRP、MMP-9水平以及其他ACS危险因素间的相关关系。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ACS组患者分为两组,即标准组(60例)和强化组(60例),PCI术前分别给予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顿服和40mg顿服治疗,术后分别继续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天1次和40mg每天1次治疗,并于PCI术后24h、1周再次采取空腹肘静脉血,用ELISA法分析HMGB1、hs-CRP及MMP-9水平;并于PCI术前及术后1月行心脏超声检测ACS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于PCI术后1个月复查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随访6个月观察这期间两组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1、ACS组患者血清HMGB1、hs-CRP、MMP-9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血清HMGB1、hs-CRP、MMP-9水平也随之升高(均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MGB1水平、hs-CRP水平与ACS呈正相关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ACS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且ACS组患者血清HMBG1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γ=0.300,P<0.05)。3、PCI术前,标准组与强化组患者血清HMGB1、hs-CRP及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血清HMGB1、hs-CRP及MMP-9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标准组与强化组患者血清HMGB1、hs-CRP及MMP-9水平均较术后24h降低,且强化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与术前相比,标准组患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仍显著升高(均P<0.05),但强化组患者升高已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PCI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标准组与强化组患者的LVEDD及NT-proBN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截止到随访结束(PCI术后6个月),强化组及标准组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总数分别为:3例和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CS患者的血清HMGB1的水平显著升高,而且与ACS呈正相关,它可能是ACS的一种危险因素。HMGB1与hs-CRP相互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和AC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早期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更能显著降低PCI术后急性期ACS患者HMGB1的表达,减轻ACS患者急性期的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其心功能及短期预后,且其短期内的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