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解决耕地压力问题是现如今“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设施农业能够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同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缓解耕地压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本文测度了2014—2019年中国县域层面耕地压力指数,并运用Arcgis软件描绘了县域设施农业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布格局,重点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设施农业发展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解决耕地压力问题是现如今“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设施农业能够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同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缓解耕地压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本文测度了2014—2019年中国县域层面耕地压力指数,并运用Arcgis软件描绘了县域设施农业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布格局,重点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设施农业发展对县域耕地压力水平的影响效应。随后,本文进一步深入探究设施农业在高附加值农产品产量、农村居民收入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等多个方面的传导机制,挖掘不同粮食作物产区和不同粮食功能区下设施农业的异质性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的研究表明:(1)我国县域设施农业和耕地压力在2014年至2019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总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并且在辽宁山东和江苏等地区呈现高值集聚的特性,而耕地压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设施农业相似,低耕地压力区主要位于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较高的东北和山东江苏等地,同样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差的西藏和四川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耕地压力。(2)设施农业在全国范围内显著降低了县域层面的耕地压力指数,表明发展设施农业在总体上有利于缓解耕地压力;从空间效应来看,邻近地区设施农业发展会导致本地区耕地压力指数上升,可能是因为边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使得农民收入提高,吸引本地农户改变其种植结构,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从而加剧了耕地压力。机制分析表明,在全国范围内设施农业主要通过提升高附加值农产品产量的方式来缓解耕地压力,而农村居民收入这条路径并不能解释这一效应,尽管发展设施拥有同时也会挤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但总体上设施农业对耕地压力能够起到缓解作用。(3)就粮食作物分区而言,这种缓解效应主要发生在小麦产区,且春小麦产区的缓解效应强于冬小麦产区;就粮食功能区而言,设施农业对耕地压力的缓解效应在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更为明显,并且进一步对异质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县域单元耕地压力指数下降主要归因于发展设施农业带来高附加值农产品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粮食需求量下降和粮食储蓄量上升;而产销平衡区的设施农业在提升高附加值农产品产量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也会引起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减少,但在总体上对耕地压力起到缓解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总结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应当因地制宜地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情况差异制定针对性明确的设施农业政策,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发挥出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二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吸引更多专业型人才,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实际生产情况,研发出贴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技术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粮食作物经济效益,通过规模化生产或农户种植补贴等方式平衡农作物土地利用率,令我国粮食安全得到充足保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其他文献
自2004年实施《最低工资规定》以来,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出现大幅度提升。最低工资制度最初建立的目标是为了使低技能劳动者能够拥有获得合理收入的权利,但不断提高的最低工资带来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挑战,对劳动力就业造成显著影响。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的上涨会加快企业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会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和促进效应
国家基于经济发展现况,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一体化建设,指明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国内现状正趋向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作共赢的观念已经成为各区域间的共识,区域合作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的本质是区域间知识的传播,其过程是将不同创新主体和要素资源进行整合,整合过程包括但不限于知识研发、技术产生、技术应用与转移。企业间合作创
新一代职场人逐渐成为当代职场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更具人文关怀和包容的领导方式较为渴望,表达出对与领导进行互动与沟通的重视。领导幽默行为因其打破沟通障碍、缓解工作压力和让人开怀的作用在众多领导方式中脱颖而出,受到新一代职场人的欢迎,也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共同关注。以往研究大多从个体层出发探讨领导幽默行为的积极作用,较少探讨领导幽默行为对团队层结果的影响。领导的幽默行为是否会对团队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如何产生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为了保证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顺利完成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全面推行发展绿色经济,使发展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进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
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农村地区生产经营风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低、融资成本高,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效率难以与城市媲美。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上愈发受到关注,其依托大数据与互联网,因而被视为能破除农村金融时间、地域短板的有效手段。但这一新现象是否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至今还没有可靠的定量结论。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本质上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然而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产能过剩便是其中之一。2015年,中央政府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去产能作为“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之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在于优化生产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由此可见,优化土地供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之一。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和1990年《城镇
在当今相互关联的工作场所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同一份工作中多种职责的集中,以及对速度和灵活性的日益强调,使得多任务处理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要求。随着多任务处理的逐渐常态化,其对员工工作表现的影响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以往研究普遍认为多任务处理对员工存在较多的负面效应,然而,对于多任务处理与员工创新的关系研究,却一直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为充分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以趋近
环境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但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一直遵循于较为粗放的发展路径,环境污染问题每况愈下,因此,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的重中之重。节能减排效率这一指标的构建综合考虑了资源投入、环境成本、经济产出和绿色收益等情况,是衡量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协调度的重要指标。那么我国该如何高效提升节能减排效率?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有着较强的
近年来,为了积极融入全球市场,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通过并购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获取创新资源,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增长2.2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规模常年排名全球前三。与此同时,知识距离对海外并购创新绩效的影响开始成为学术界关心的重要议题。“知识距离”衡量了并购双方所在国家的知识差异,学术届和业界均认为知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两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实现价值链延伸和高端市场发展,要求制造业在服务端不断强化,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但从服务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够,不能有效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两业融合水平丞待提升,而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