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缺乏诊断的金标准,治疗目标主要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止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国外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伴有氨基酸含量的改变,为明确氨基酸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联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稳定同位素内标法对溃疡性结肠炎血清、尿液中氨基酸代谢轮廓分析,探讨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UC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等。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间收住解放军第309医院的44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清及尿液样品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选用25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及尿液样品。所有样品给予实验前处理,内标和标准溶液配制,加入标准溶液于样品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UC患者血清氨基酸的代谢轮廓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甲硫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的浓度水平发生了明显的下调(P<0.05),天冬酰胺和异亮氨酸的浓度水平发生了明显的上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临床干预治疗后,除异亮氨酸外,余氨基酸浓度变化都趋向于正常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UC患者尿液氨基酸的代谢轮廓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尿液中脯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和谷氨酰胺的浓度水平发生了明显下调(P<0.05),甘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浓度水平发生了明显上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临床干预治疗后,除甲硫氨酸和缬氨酸外,余氨基酸浓度变化都趋向于正常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患者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甲硫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天冬酰胺、异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的浓度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着溃疡性结肠炎存在着氨基酸代谢的变化,研究说明这些氨基酸与UC的发病机制及其发病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氨基酸可作为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用于UC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指导治疗、预防复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