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问题。然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非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更与毕业生就业力的缺乏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解决就业问题是时下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现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和就业问题的研究多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的视角出发,鲜有从高校毕业生个体行动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影响就业力的行动因素是复杂的,包括个体的学历、专业水平、实践能力、求职表现、就业意愿、心态观念等等。本研究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视角出发,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构建是在一个特定系统下,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进行的,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强弱,就业目标是否达成,选择用何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就业力,拥有何种就业观念,都取决于行动环境的状况、所具备的条件和可供采取的手段等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进而从学理层次深入地分析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力的限制条件,有效的手段,实现就业目标的效果,及其背后的行动逻辑等。从而能够以就业行动为切入口,通过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更好地理解我国语境下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行动系统。研究过程中,笔者以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及其影响因素为目的,以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研究视角,并借鉴了罗斯维尔的就业力四维度模型,建立了本研究就业力的维度构成和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广泛采集调研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非参数检验等。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行动者通过适当的手段提高就业力对实现就业目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积极影响;2.不同手段对就业力的提升效果差异显著,存在明显的“门槛值效应”和“第十名效应”等。3.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在个人努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转化4.规范在就业行动中起到了多层次的约束作用5.行动系统具有系统性的功能,基于社会行动理论建立的就业预警机制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