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翅目昆虫对生态条件要求严格并且飞行距离短,使不同地区蝎蛉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很大局限,可能造成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多样性,尤其是个体大小、翅斑变化、雄性外生殖器的变异等,造成种类识别困难,同时容易产生物种分化。本文选择在外形上难以区分的华山蝎蛉复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华山蝎蛉Panorpa emarginata、拟华山蝎蛉P.dubia、太白蝎蛉P.obtusa、南五台蝎蛉P.nanwutaina、王屋山蝎蛉P. wangwushana、短角蝎蛉P.brevicornis、华美蝎蛉P.elagans、二角蝎蛉P.bicornifera、中部蝎蛉P.centralis、拜耳斯P.byersi、高山蝎蛉P.alticola、玻利斯蝎蛉P.bonis等12种蝎蛉,通过形态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期望对蝎蛉物种的鉴定提供参考,并为我国蝎蛉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分类研究,发表2新种,即短角蝎蛉P.brevicornis和拜耳斯蝎蛉P.byersi(发表中);确认2个同物异名:伏牛山蝎蛉P.funiushana Hua & Chou,1997(syn.of P.dubia Chou & Wang,1981)和李氏蝎蛉P.leei Cheng,1949(syn.of P.emargmata Cheng,1949);通过饲养获得太白蝎蛉、南五台蝎蛉、短角蝎蛉等3种蝎蛉的成虫、卵和幼虫,以及华山蝎蛉的卵。
用扫描电镜对成虫表面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触角上以感触毛为主;复眼由很多六边形的小眼组成,小眼间隙有微毛;上颚扁平,两侧缘近平行,其端部有二齿;前跗节的爪由6-7个锯齿状齿,掣爪片上有鱼鳞状结构;成虫前后翅翅面上各有3个角斑。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短角蝎蛉、华山蝎蛉、太白蝎蛉、南五台蝎蛉的卵和太白蝎蛉的一龄幼虫的表面超微结构。3种蝎蛉幼虫的毛序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毛的长短和形状。
通过对大量标本观察,发现存在广泛的种内变异,主要表现在翅面斑纹变化,其次是喙的颜色。雄性蝎蛉的下瓣、第9节背板、腹阳基侧突;雌性蝎蛉的翅面斑纹差异较大,雌性外生殖器上的变异较小,主要是下生殖板的形状和生殖板后臂凹陷的形状。
通过对蝎蛉生物学研究,发现以上4种蝎蛉均是一年发生1代,发生时数量很大,均为优势种。南五台蝎蛉的发生期从5月初到7月中旬。华山蝎蛉、短角蝎蛉、拟华山蝎蛉的发生期从5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三种蝎蛉的幼虫均为4个龄期,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蛹室越冬,翌年4月底-5月初化蛹、羽化。幼虫经过30~50天后老熟进入越冬状态。经过7~8月后化蛹。幼虫和成虫均为腐食性,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