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探空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运用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8月18日-19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及其大尺度天气背景进行分析。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3.2版本),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率资料,对其过程进行了分析诊断。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乌拉尔山高压脊、副热带高压三个大尺度系统的
【机 构】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探空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运用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8月18日-19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及其大尺度天气背景进行分析。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3.2版本),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率资料,对其过程进行了分析诊断。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乌拉尔山高压脊、副热带高压三个大尺度系统的特定配置是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利用WRF模式中七种不同的微物理方案分别对‘8.19’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实况,得到:水平分辨率为36km时,Lin方案模拟的雨带范围和降水强度与实况拟合的最好;水平分辨率为12km时,Thompson方案模拟效果最优;当水平分辨率为4km时,则为WSM6方案。(3)对地面和探空资料进行同化,利用所输出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8.19’暴雨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得到:干位涡正压项大值区与暴雨落区对应比较好,且干位涡正压项的增大和减小相应地伴随着暴雨的增强和减弱。暴雨落区位于湿位涡移动方向右侧(MPV1<0和MPV2>0)的锋区里。本次强降水过程与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密切相关,强降水恰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向上抬升、高空冷平流柱向下侵入的时段。螺旋度能够有效的指示本次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环境风与风暴的相对运动将低层的气旋性涡度和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华北地区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
其他文献
与全球环流模式相比,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不仅可以更好描述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同时又可以获取更小尺度的强迫信息,对于区域与局地气候的描述可以更精确。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全球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经常出现明显的偏差,使得区域气候模式在这一区域的的应用更加重要,RegCM系列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区域气候模式之一,2010年6月RegCM的最新版本4.0发行,在很多物理过程上进行了改进
为比较MM5和WRF对冬季雾的预报效果,本文应用MM5和WRF对2006、2007年12月进行逐日模拟,并用模拟区域内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南京和安庆08、20时逐日探空资料分别对模拟的地面及边界层内气象要素、雾的多种预报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估。 关于边界层内气象要素的评估结果表明:(1)MM5和WRF模拟的地面温度和湿度均较理想,但风速误差较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与模拟偏差的概率分布均呈近正
利用1979—2009年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及1982—2011年NOAA的SST资料,研究了亚洲夏季风流经区域海洋上空OLR的气候低频振荡CLFO(30-90天)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扰动的可能联系。 结果表明:(1)印度洋区域OLR的CLFO30-60天振荡在4—9月功率谱最强,且是CLFO方差贡献率大值区。气候平均状况下低频
正如海洋一样,作为地球系统下垫面的陆地对天气、气候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大气与陆地之间不断进行动量、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陆地和大气之间存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由于陆面过程的复杂多样以及陆面观测资料获取的困难,陆面模式成为了研究陆面过程的重要工具。公共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CLM)作为较为完善的陆面模式,在当今被研究人员广泛使用。但是CLM模式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会对模拟
气候模式是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的重要工具,随着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气候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气候模式的系统性误差,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是开展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的基础性工作。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3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大气运动系统中包含着各种系统,而中、小尺度系统对于降水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尺度系统中又包含孤立对流系统、带状对流系统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根据不同的系统设计合适的扰动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运用WRF3.0.1.1模式,针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这一系统,根据该系统自身特点,设计适合MCC的初始扰动方案。 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MCC系统模拟研究发现,在850hPa水汽通量大于17*
本文重点结合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省引发的强降水过程,通过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探讨了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Qum)的改进研究,并讨论登陆热带气旋降水过程及成因。 结果表明: (1)2009年8月9日08时-10日08时24h期间“莫拉克”台风给浙江省大部、福建省中北部带来了一次暴雨过程,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强降水过程。 (2)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完成
本文利用中国740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美国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的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和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A)等资料,对2010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降水异常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NCARCAM3.0大气环流模式对海温进行模拟试验。 主要结论如下: (1)2009—2010年发生了较强的
本文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全国75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对年际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年际变化与后期亚洲南部夏季风爆发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一步揭示了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的建立过程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4-5月南
本文分析了2009年5月9日-10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春季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水汽条件。在2009年5月9日1200UTC高层新疆北部有一倾斜的低槽,冷空气顺势南下。在暴雨发生之前,584dagpm等位势高度线猛地向西北发展,起到了对上游系统的阻塞作用。 中层青藏高原地区为强低压中心,其东侧为狭长的低压带,在低压带内有风切变。低层有水平的切变线及横槽,地面有强风切变及锋面的形成。降水区域85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