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讲述了女主人公达洛维准备晚宴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线索贯穿全文。《达洛维夫人》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为举办宴会而作准备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加速了西方社会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讲述了女主人公达洛维准备晚宴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线索贯穿全文。《达洛维夫人》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为举办宴会而作准备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加速了西方社会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和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而女性群体在战争前后所处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研究多集中于政治、文化、语言学、叙事学、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批评路径,以及对伍尔夫的生活和创作以及二者的关系等的全方位考察。然而,本文以女性共同体为切入点,运用滕尼斯的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对《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进行探讨,从女性精神共同体、女性血缘共同体和女性政治共同体三个方面展开,进而探讨作为宗主国白人作家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大英帝国与女性共同体间的关系的态度与思考。本文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这两部作品,并概括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常见主题和观点,以及国内外关于《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的评价和研究。同时简要介绍了“共同体”、“女性主义”等概念的含义。第一章探讨女性精神共同体。主要阐述了西方思想史对友谊和共同体之关系,在《到灯塔去》中画家莉丽与拉姆齐夫人间的女性友谊关系的建构,以及《达洛维夫人》中萨利与达洛维夫人间的友谊关系的建构。这些女性在父权制的压迫下,通过女性间的思想精神上的碰撞形成女性友谊共同体,从而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再次觉醒。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女性血缘共同体对传统家庭血缘关系的背离。在传统家庭生活中女性从属于男性,女性只是在家庭中扮演着“他者”的形象。《达洛维夫人》中,深受父权制影响和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试图规训女儿伊丽莎白,但伊丽莎白和家庭女教师基尔曼之间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女性共同体,以此来走出这一困境,实现女性自我解放。《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夫人》中,拉姆齐夫人和达洛维夫人冲破阶层障碍,并与其他女性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女性共同体,实现更广泛的女性生存和发展。第三章主要探讨帝国政治语境下的女性共同体。家是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帝国的基础,达洛维夫人和拉姆齐夫人对家的奉献实际上是她们对大英帝国的奉献,她们在繁荣的伦敦的生活表明了她们在帝国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下,女性群体意识到大英帝国的衰落是必然的,只有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共同体才是国家富强的必然通道。本文认为,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伍尔夫试图构建女性共同体来实现女性自我解放和国家富强。一方面,伍尔夫认同女性的消费对大英帝国的兴盛在一定程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女性也参与到一定的帝国政治事务中。另一方面,在大英帝国的统治下,女性意识到大英帝国的衰落是必然趋势,男权社会的种种弊端给女性共同体和国家兴盛带来负面影响。正如两部小说中所呈现的那样,女性共同体将是女性通往自由王国和国家富强的一种可能途径。
其他文献
伍绮诗是当代美国新兴的华裔作家。她的处女作《无声告白》经过六年的精心打磨,2014年出版后,立刻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小说不仅被多家媒体评选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而且斩获多个文学奖项。《无声告白》讲述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悲剧。故事触及了美国少数族裔的种族身份问题,探讨了性别与角色定位,家庭关系,自我价值追求等问题。莉迪亚之死,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假象,家庭成员有未曾说出口的
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小说《多里安·格雷的画像》自1890年在利平科特月刊上发表以来,一直在研究享乐主义、道德、艺术和美学问题。王尔德以其令人震惊的叙述攻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道德原则。反过来,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可耻的,现代评论家模棱两可地表达了这部小说,并不断指出令人发指的罪恶和罪行。顺应道德批评的潮流,连现代学者都在研究《多里安·格雷的画像》,重点研究性行为,批判性地分析维多利亚时代的物质衰退。小
上个世纪末,关于服务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其讨论了莎士比亚如何利用服务来运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问题。纵观目前关于服务的国外研究,不乏详尽深刻之作,但对于莎士比亚通过服务所建立起来的道德批判,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服务以及道德的理论,以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历史背景为依托,从剧中人物对服务的态度以及实践切入,分析《奥瑟罗》中三种类型的服务关系,继而考察了服务与道德之间“相互作用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建立民族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位期间,伊丽莎白一世不但成功地维持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还带领英格兰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其一跃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既洋溢着英格兰建立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又充斥着地理大发现时期英格兰对异域的焦虑和欲望。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克里斯朵夫·马洛在其戏剧中没有直接呈现英格
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生活在一战和二战时期重要的美国南方作家,相较于同时代其他南方作家所更多地体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庭主题,麦卡勒斯以她有创造力的写作风格独领风骚。她的作品产量不大,但作为美国南方的著名作家,她为南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1年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著作之一。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三位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本文拟从卡罗尔·吉利根的关怀伦理思想出发去解读卡森·麦卡勒斯的《
詹姆斯·乔伊斯历来被认为是一位为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性贡献的作家。乔伊斯虽然并未留在祖国,但是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爱尔兰与都柏林,都柏林的地理在小说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中运用到的叙事手法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关注与研究。斯蒂芬在这座城市成长,城市的地理展现手法的变换,地理位置的转换都表现了主人公斯蒂芬看世界的改变。本文主要通过加布里埃尔·佐伦的空间理论以及热奈特与查特曼的叙事学理论,来探讨斯蒂芬的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第一部以美国作为创作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赫尔曼和他的三个妻子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关系。目前对《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性关系、创伤记忆、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希特勒大屠杀的沉思等方面,对主人公的人
霍桑名作《红字》自1850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象征主义、基督教伦理、心理分析、原型批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接受美学、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等批评视角构建了主流的研究常规。具体到女性主义维度,学界主要关注19世纪女权主义浪潮、霍桑独特的家族史、以海斯特为代表的社会第二性等议题,鲜有涉及《红字》性别二元对立观的系统研究,由此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缘起。西方学界的性别二元探究源远流长,美国女性主义
安娜·伯恩斯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北爱尔兰女作家。2018年她凭借新作《送奶工》斩获当年的布克奖。伯恩斯于196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一个普通工薪阶级的天主教家庭。生于长于北爱尔兰的伯恩斯深受当地复杂社会环境和连绵不断战火的侵扰,持续了三十年的北爱问题更是在伯恩斯的生命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给她带来了许多痛苦的回忆,但同时也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伯恩斯先后创作的几部作品都是以这一问题时期为背景,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最著名、最受人关注之一的当属《哈姆雷特》。王室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内探讨的中心话题。尽管批评家们对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进行了考察,但大多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格特鲁德悲剧的宿命与其陷入的伦理困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斯芬克斯因子、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为基础,以伊丽莎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