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海德开创了归因研究的先河之后,归因理论始终吸引了大量的心理学家。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归因理论崭露头角,逐步成形。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前期,随着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的提出,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了归因是如何影响其后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在学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编量表对710名大学生的成就归因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年级在总的归因上不存在差异,在任务难度归因上差异极其显著,能力归因倾向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增强,其它四个维度,不同年级的变化趋势不同。2.在学业方面、工作方面、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方面不同年级在不同的归因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男生女生在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目标归因、努力归因、能力归因得分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学业、工作、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四个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4.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归因上存在文理差异,理科生在目标归因、努力归因、能力归因、运气归因得分高于文科生;大学生成就归因在学业、工作、生活态度方面不存在文理差异。5.大学生在学业方面不存在城乡差异,但在人际关系、生活态度、工作归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生活态度方面的能力归因上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在任务难度归因、运气归因上得分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工作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努力归因却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6.从成就归因特点的总趋势看,大学生更倾向于目标、努力和能力归因。通过对大学生成就归因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上还是以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归因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些群体在某些情境的归因过程中做出了有可能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的归因,如把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原因(如自己的努力)。了解大学生的这些归因特点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们进行归因训练,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心理上的保障,以便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教育理论依据,了解不同学生的归因特点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归因训练,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