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制度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ong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这一底线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成为产生冤假错案的温床。本文立足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结合司法实践中被追诉人认罪自愿性保障遇到的障碍,从内外两个角度构建自愿性保障制度。所谓内是指从被追诉人自身出发,构建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具体包括保障被追诉人知情权、律师帮助权、撤回权和救济权等。所谓的外是指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具体从权力运行、司法审查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除导论与结论外,主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基础理论的介绍。首先,笔者阐释了“认罪”、“认罚”、“从宽”三者的内涵。“认罪”是指“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认可办案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具体表现为自首、坦白、当庭供述以及其他类似情节。“认罚”是指被追诉人真诚悔罪,愿意接受处罚。“从宽”既包括实体上从宽处罚,也包括程序上从简处理。其次,介绍了保障被追诉人自愿认罪的理论依据。最后,阐释了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部分是对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剖析。总体来说,实践中,办案人员基本上都能意识到保障被追诉人自愿认罪认罚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二是权力行使缺乏制约机制。
  第三部分是对美、德、意三个国家协商制度中对被追诉人自愿性保障措施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可知,美、德、意三个国家协商制度中对被追诉人认罪自愿性保障较为完善,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自愿性保障制度。在适当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方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愿性保障制度。
  第四部分是完善自愿性保障制度的建议。从内部权利保障与外部权力制约两个角度出发,构建自愿性保障制度。内部权利保障方面,具体包括强化办案机关的告知义务、完善律师帮助权、反悔权和救济权等等;外部公权力制约方面,细化为规范权力的运行和审查认罪认罚自愿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规范侦查机关讯问行为、控诉机关的量刑协商行为,后者主要体现在明确自愿性审查标准。
其他文献
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使得共犯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从司法实践来看,主要表现为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之间的界限混同和预备行为、不作为行为的性质变异。这些变化导致传统共犯认定方法在适用时产生了诸多问题,包括“违法连带”理论下的入罪难题、难以认定主观的“共同故意”以及主从犯的认定问题等。因此,需要我们针对网络共同犯罪的特征提出合理的认定方法。即使网络共同犯罪与传统共同犯罪在犯罪形态上表现出不同特征,但究其
互联网移动支付技术的创新赋予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新型支付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实体货币、票据的交易模式,实现了交易主体的跨时空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纸质货币的犯罪率,缩小了传统财产犯罪的犯罪空间。同时,传统侵财犯罪的场域也随之改变,逐渐从现实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犯罪场域的转变也给相关财产犯罪的刑法定性带来挑战和难题,无论是理论界对行为定性的“众说纷纭”还是实务界对
挪用公款罪的量刑问题是笔者近年来在工作中多次遭遇的疑难问题,司法工作者们对于挪用公款犯罪的数额计算、挪用公款次数的评价意义、挪用公款后退还行为的量刑影响等问题均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并且各自均可以提出相当的理由来证明自身认识的合理性,相互无法在现有的立法、司法框架内形成较为统一的适用标准,对于案件办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围绕我国挪用公款罪适用障碍、原因及改善建议展开。一是通过案例分析,阐述
审判活动司法化是现代法治和司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本文就是在当今经济高度发展,家事案件与普通民事案件差异越来越大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家事审判制度的完善机制。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完善相关的法律,构建我国完备的家事审判制度。  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阐述了家事审判制度的概念,指出家事审判制度是指国家设立的司法审判机关,根据婚姻家庭关系的特点,以维护婚姻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目的。同时,提出了家事审判制
学位
司法实践中判决理由的表达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作为改善判决理由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确立判决理由表达路径刻不容缓。而当代中国判决理由的表达路径,以形式化思维为主旋律,实质化思维为协奏曲最为适合。文章共分三部分进行论证,试图回答判决理由表达路径在中国的形成及确立问题。第一部分,从顺应判决理由表达路径的演进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实现多元法律观的互动三个层面论证了当
学位
法律过程学派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为美国的主要法学流派。美国在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新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利益矛盾尖锐。法律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调控手段,不仅要解决各种社会纠纷,更重要的应该是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但是,在纳粹政治和极权主义兴起的社会环境中,法律现实主义的理论已无法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美国法理学界亟需一种法学理论以摆脱合法性危机
学位
清末修律时,旧文化所孕育的法律体系逐渐解体重构,西方近代刑事法律思想大规模地向中国输入。与此同时,“杀伤罪”于1907年的《刑律草案》中首次出现。在急剧的法律变革下,“杀伤罪”从章节条目的设计到具体条文的考究都引发了巨大争议。由现有研究成果可知,“杀伤罪”的入律经过、原因、立法考量与实施效果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杀伤罪”入律的原因,主要在于冈田朝太郎和沈家本这两位修律的主持者都秉持着“会通
学位
调查权作为监察委员会的三大权能之一,是监察委员会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重要保障。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调查权,监察委员会调查权是一种全新权力类型。作为集“党纪政纪刑事”为一体的高度集成性权力,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的规范运行不仅关乎监察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更关乎每一位被调查人的切身权益。对于这一全新权力类型,在实践未取得充分的经验前,理论上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谨防其运行在法治轨道之外。  本文通过对监察委员会调
随着我国网络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电商、文学、音乐、游戏等产业与短视频领域的渐进融合,短视频市场也迎来了“短视频+”的行业新生态,移动端应用市场的短视频平台数量急剧增长,截止到2019年8月份,网络短视频的网民受众群体约占全国网民总量的85%以上。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网络短视频市场呈现出的一系列不规范和违法犯罪行为,为此我国行政机关采取了专项整治如“约谈”、“平台下架”等一系列“净网”活动,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四面八方点滴汇聚的个人信息足以形成“数据人格”,刑法规范个人信息的流动链条,不仅是保障人格权的需要,也是人权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个人信息流动链条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处于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不仅可以密切接触个人信息,同时也持有大量该类信息。对其刑法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确定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个人信息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主张无需将个人信息划定出一个明确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