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网络是震后伤员紧急救助与救援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城市路网覆盖整个城区,空间跨度大,因此地震输入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效应,这导致道路构筑物的地震输入强度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城市路网包括不同类型的道路构筑物。各构筑物易损性存在差异,地震破坏概率不同,且与地震动强度相关。有必要对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对城市路网整体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城市路网地震易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网络是震后伤员紧急救助与救援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城市路网覆盖整个城区,空间跨度大,因此地震输入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效应,这导致道路构筑物的地震输入强度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城市路网包括不同类型的道路构筑物。各构筑物易损性存在差异,地震破坏概率不同,且与地震动强度相关。有必要对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对城市路网整体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城市路网地震易损性评估框架,分析了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对城市路网震后性态与易损性的影响。首先,考虑道路和桥梁的地震失效,完善了城市路网地震破坏状态模拟方法,利用边破坏率、分支数、最大分支节点数比、最大分支直径比四个性态指标对震后路网性态进行划分。之后,发展了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的城市路网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采用谱表现法对城市路网各道路构筑物进行空间变化地震动模拟,获得大量空间变化地震动时程样本;基于空间变化地震动时程样本获得的地震动强度以及各道路构筑物的易损性函数,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城市路网地震破坏模拟,获得震后路网破坏状态统计结果数据;基于统计结果,利用曲线拟合方法计算获得易损性曲线。最后,以大同市路网为工程实例,对比空间变化输入、一致输入和随机输入三种地震动激励下路网地震失效概率和地震易损性曲线,分析了不同地震输入方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忽略地震动空间变化会低估路网地震破坏程度和易损性,因此在城市路网地震易损性评估时,应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外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均是使用层间完全连续接触的层状线弹性体系理论,然而基于这种方法对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设计计算,一方面难以反映沥青混合料的蠕变、松弛等粘弹性行为;另一方面,沥青路面结构的层间接触并非完全连续,因此会造成路面结构力学性能计算结果与路面实际运行状态存在差异。针对以上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理论,本文基于解析的方法开展了层间非完全连续沥青路面动力响应问题的研究,具体内
载荷谱外推是载荷谱编制的重要步骤,即将由短时载荷谱根据分布规律扩展为全寿命域。载荷谱概率密度估计是载荷谱外推的关键环节,采用不同方案估计载荷谱概率密度的精确度存在差别。针对传统核密度估计的边界偏差问题,将扩散核密度估计法引入载荷谱外推过程中。基于此,本文以车辆后副车架为研究对象,采用参数外推方法、非参数外推方法和扩散核密度估计方法,进行载荷谱外推,计算疲劳损伤;从拟合效果图、拟合优先度、外推载荷谱
大跨度斜拉桥凭借着良好的跨越能力、抗风性能及经济指标,已成为铁路桥梁的主要桥型之一,并在物资流通、人员出行和抢险救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减小地震下的内力响应和抵抗温度变形,大跨度斜拉桥常采用半飘浮或飘浮的隔震体系。但由于纵桥向缺少有效约束,在偶发地震荷载和常遇列车制动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结构响应。本文针对半飘浮体系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及在地震和列车制动力激励下的响应特点,提出了一种控制结构纵向振动
振动碾压是路堤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方法,然而振动碾压机械与路堤填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太成熟,同时乡村公路振动碾压施工对周边低矮建筑结构的影响评估有待加强重视。基于以上考虑,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分别开展了小比例尺室内模型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从宏、细观两个角度揭示振动碾压-路堤填土相互作用机制。以不同轮重和压实遍数为关键因素,以路堤土沉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独柱墩曲线梁桥凭借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的优势,被大量的应用于城市主体交通体系与市域快速路网的建设中。但由于“弯扭耦合”效应在曲线梁桥的使用稳定性方面影响较为突显,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多起因车辆偏载作用而导致桥梁结构发生倾覆或坍塌的事故。因此,亟需从解决曲线梁桥倾覆事故的角度去分析曲线梁桥的稳定性。曲线梁桥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特点也需深入研究,以防止协同效应造成
管片运输车是一种专门用于隧道施工的工程车辆,主要用于完成预制管片的运输。运输方式可分为有轨运输和无轨运输两种,无轨运输即胶轮式管片运输车。有轨运输效率低且成本较高,而胶轮式管片运输车具有可靠性高、操作安全等特点。因此,胶轮式管片运输车发展空间广阔,常规的工程运输车辆的轮胎在弧形面上正常行驶时,只有轮胎的最外沿与地面接触,增加了轮胎的压力,容易造成车辆爆胎的情况。本课题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
列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进行制动时,车轮踏面和闸瓦会发生接触,并进行剧烈的滑动摩擦。车轮踏面和闸瓦表面均存在着微米量级的粗糙度,故在实际的列车制动过程中只有少量微凸体发生接触,真实接触面积远小于名义接触面积,这就使得少量微凸体承受较大的接触载荷,应力的集中使材料局部温度过高出现“闪温”点,进而导致车轮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变差,车轮表面硬度和摩擦学性能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增加。从介观尺度对滑动摩擦过程中的接
前副车架作为承接簧载质量和连接悬架系统的重要承力部件,在随机交变振动载荷下易发生疲劳失效。前副车架固有频率较低,在一些高频随机路面,频谱范围接近前副车架低阶固有频率,因此需要考虑共振疲劳问题。而当前针前副车架的疲劳损伤分析多采用时域法,在解决动力响应问题特别是共振疲劳问题时并不适用。时域分析法基于线性叠加原理处理复杂多向载荷激励,不考虑载荷间相互作用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某SUV前副车架为研
与传统的铁路起重机相比,高铁救援起重机在作业时工作桥面空间狭窄,支腿展开方式受限。并且起重机在高架桥作业时,支腿受力情况与地面作业有差异,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因为起重力矩过大而产生损坏桥梁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一种典型的八支腿高铁救援起重机进行建模,建立了载荷解算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解算,又将计算方法进行拓展了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支腿刚度对载荷均布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一种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城轨出行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由于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环境中存在人员相对密集、空间相对封闭等特殊属性,该领域的公众安全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公众安全保障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常态化安检在全国普及。然而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客流环境下,安检在保障乘客安全的同时,也对乘客出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安全”与“效率”形成对立关系,再加上目前的安检流程繁琐以及传统安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