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不仅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得到了理论支持,而且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验证。区域金融是金融发展的中观层次,区域金融是指一国内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一样,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近年来,作为一个区域化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中西部经济金融发展速度和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和非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正处在重要转折和发展时期的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会更大,加之现有政策存在忽视区域金融差异的倾向,金融发展重外延和总量扩张、轻内涵和质量优化的倾向严重影响着金融整体效率的发挥。如果这种非均衡现象不加以协调,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更不利于国家金融的整体发展。如何在区域金融领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使其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国区域战略实施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通过综合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协调理论、区域金融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开辟一块新的研究领域,即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从金融深化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中金融作用的差异、规律与机制,并结合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际重点阐述了实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制度安排及实际操作。在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如下的论证主线:拟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比较角度来探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找寻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旨在为缩小区域间金融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主张。从区域金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的角度,结合中国东、中西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指标和数据,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通过研究和比较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有关金融发展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具体指标,具体描述了中国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滞后的实际状况并分析了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而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角度对中西部区域因金融发展滞后所带来的与东部区域之间经济增长非均衡性做了尝试性分析和探讨。最后,从中西部区域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现状角度出发,针对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几部分:在具体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问题时,文章注重特色和实际分析,本文研究的内容安排是这样的:第一、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探讨研究的实践意义、技术路线和总体框架。第二、介绍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现状,对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金融,以及有关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第三、从区域金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差异。第四、实证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多角度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差异,并最终概括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性的未来变化趋势。第五、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探讨。第六、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效应分析。结合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效应,最终得出结论,负效应大于正效应,总体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进而论证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现状必须调整的必要性。第七、推进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对策构想。在结合理论和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内容包括:区域金融中心的培育、区域金融机构和区域资本市场的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区际金融合作及区域金融政策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