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和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若不能正确对待因我国产业转移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然而,在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地区之间由于产业转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日趋严重和由产业转移所造成的污染转移延误了治理的最佳时机,增加了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本,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和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若不能正确对待因我国产业转移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然而,在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地区之间由于产业转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日趋严重和由产业转移所造成的污染转移延误了治理的最佳时机,增加了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本,损害了污染地区居民的生态环境利益,以及由我国产业转移造成的污染者收益、生态环境受害者买单背离了“环境正义”的要求。从另外一方面讲,我国产业转移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要想从产业转移之初即源头减少甚至是消除它并非容易之事。因为社会实践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但我们正视因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必然伴随的环境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深受国外污染转移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规避环境风险的“榜样”。我国国内众多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是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污染的空间转移也正是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而严峻的生态环境又是当地经济低迷的重要原因。为应对我国产业转移环境污染问题,减少甚至消除因地区间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又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法律规制是关键。法律规制乃是所有治理措施中最有效、最具有强制力、实施最到位的手段,本篇论文第一部分通过讲述我国产业转移环境问题的概述来介绍我国产业转移的时空发展格局和因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效应。其中我国产业转移的时空发展格局主要讲述了产业转移的概念、特征、历史发展脉络和刺激我国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而引出环境规制这一因素对我国产业转移的作用力大小。据此进一步分析我国因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产业转移环境污染法律规制方面不足之处的分析、论证,既是对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即对因我国产业转移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解释,又为解决问题的法律规制部分提供了问题分析的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日本、美国、欧盟因产业转移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法律规制方式的借鉴,来分析、对比在我国产业转移的语境下,应当采取何种法律规制的方式能够减少甚至是消除我国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第四部分是对我国产业转移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制的完善,分别通过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我国产业转移环境法律制度、完善我国产业转移领域的环境监管体制、强化我国产业承接区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四个方面来减少甚至消除因我国产业转移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以此来实现我国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目的。
其他文献
传统内部行政行为的学理研究集中在其可诉性与“外部化”方面,在视角上多从外部行政出发。这导致对内部行政行为的研究未能从整体上进行观察,未能实现行政与司法双重面向的统合,本文正是这种整体性思考的一种尝试。本文的中心命题,即本文重构之内部行政行为概念是:内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管理内部行政事务过程中,以内部行政系统中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组织和公务员为对象作出的具有行政法意义的行为。其基本类型包括制定内部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基因编程、核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正在重塑人类社会,其蕴涵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引起国家治理层面的变革。科技风险的不确定性、广义价值冲突性以及有组织不负责的特性昭示旧行政治理模式的失调与新治理模式的渐进性成型。风险规制仅仅依靠权力的针对性控制并不足以取得良好的规制效果,而科技的复杂性更使科技风险规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以控权为价值取向的传统行政法理论亟待面向科
将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可看出2018年以前中国的立法一直没有明确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凭借惩治贪腐犯罪的社会风向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正式新增了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制度运行初期有较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目前已有诸多学者提出建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提出全流程监督缺席审判程序的建议以及技术引进司法的提议,这两种建议为解决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运行难
流动质押作为顺应当前经济交往需求的担保方式,逐渐发挥着其独有的经济价值,但不免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正文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流动质押制度的现状分析。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的裁判文书进行检索,挑选适当经典案例,并结合前、后《民法典》时代相关司法、法律文件的更替,引出当前流动质押制度的司法实践争议焦点集中于:第一,流动质押制度建构仍需完善,具体表现在完善流动质权的设立、公示制
中间判决制度发端完善于德国,继承发展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间判决制度产生于法官的诉讼指挥权,是法官于民事诉讼过程中依职权对先决事项作出的确认性判决,能够发挥固定争点、整顿审理、提高诉讼效率等作用。在我国中间判决缺失的制度背景下,我国对程序性先决事项采用裁定、决定加以判定的模式,此种模式能够及时解决程序性先决事项争端,但是对实体性先决事项采用诉中作为焦点问题进
在制度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具有雄厚实力、对创始人依赖程度高又迫切需要外部投资的科技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对差异化表决结构的渴望,差异化表决结构成为新经济公司上市治理结构的选择。但差异化表决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属性在满足新经济公司融资需求和创始人团队控制权不被稀释的同时也增加了代理成本及内外部监督机制失灵的法律风险。差异化表决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诟病引发了关于如何防范控制权强化的激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务中对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的适用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相关理论研究却逐渐趋于淡化。归纳起来,大概可以提炼为三个问题:第一,期待可能性作为一个外来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与对国内刑法体系的不适应性,导致理论的体系定位困难。第二,实务中关于期待可能性的适用情形零散且缺少规范的适用指引,容易成为万金油式概念。第三,道德判断因素的存在,使得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模糊不明。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司法实务
著作权滥用是著作权人超出权利目的,违反著作权法、反垄断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其他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利行使。作为一种不正当的权利行使,著作权滥用行为破坏了著作权制度构建的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也对竞争法所保护的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了损害。对著作权滥用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对于保持著作权制度所涉利益之间的平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对于著作权滥用的法律规制还存在诸多漏洞和可完善
文章以“密度的测量”为例设置了专题实验复习,基于当前学生的复习现状,由基础的实验器材选择为起点,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密度,最后总结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重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以分层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在商标授权确权行政诉讼中,当导致未注册商标无法获得注册或者已注册商标权利灭失的事由消失时,1此时法院会基于实质公平的考量引入情势变更原则,根据变更后的事实对案件进行裁判。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商标规定》”)第28条将司法实践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这一做法予以规范化,以期为情势变更原则在商标授权确权领域的适用提供指引。然而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