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集聚,这一特征促成了众多国际知名金融集聚中心,伦敦、纽约与东京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的金融产集聚状况也非常显著,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5)排行榜上,中国香港排名位居第3位,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列20位、25位和32位,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而上海、深圳与北京在国际上也已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现阶段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各个城市的金融水平必将进一步发展,涌现出更多的国际知名金融中心。
  一国金融产业的集聚往往会对国内的宏观经济、微观企业等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众多经济学家对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细致的研究,一致认为金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场与金融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金融系统为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金融发展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促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2001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来实现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赖,能够使经济表现为内生型增长。技术创新能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点。技术创新还能够降低现阶段中国的能耗水平,为创建创新型城市以及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合理的依据。不难看出,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企业,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内层面,技术创新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影响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对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却是粗放型的,以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为前提的。对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时间窗口”的中国来说,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已刻不容缓。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也不断颁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从研发经费与专利申请数量两个方面来看,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从1996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846.6亿元,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0.5%增长到2013年的2.08%;专利申请数量方面,申请专利受理量由1996年的10.27万件增长到2013年的223.46万件,专利申请数以居世界前列。不难看出,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科研方面的重视和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中国的技术创新发展十分迅速。然而,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融资条件等的约束,在科研资金的获取、创新资源的获得方面往往存在困难。另外,作为国家政策工具长期的执行者的金融系统,资源的倾斜性往往偏向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支持的产业与企业,容易出现金融抑制现象。现阶段整个金融体系并没有培育和建立创新资源金融化和创新资本知识化的运作机制。
  结合本文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现有研究视角大都集中在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金融集聚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但是鲜有研究者对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对金融集聚以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这一论题,通过运用2003-2012年中国257个地级市以上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把金融市场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主要研究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是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二是金融集聚影响技术创新的四大效应机制。三是将中国划分为中、东、西部三大区域,并对这三大不同经济区分别进行了回归,研究了金融集聚对中国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性。四是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引入省级数据进行了检验,凸显了本文检验的稳健性。上述研究的问题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认识中国各个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为中国各个地区制定合理的金融发展政策,以此来促进中国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其次为中国建设创建创新型城市以及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合理的依据。技术创新的进步能够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本文结构的完整性,本文的研究框架与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指出了当前国际与国内背景,指出了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和金融行业的发展环境。结合中国的最新规划以及当前的研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本章还指出了研究框架和内容,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主要是与本文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文献综述部分中,本文首先对现阶段国内外对于金融集聚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指出了现阶段的金融集聚的效应研究,主要从金融集聚扩大研发资金来源、提高研发资金配置效率两个方面研究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对相应的文献整理,本文还提出了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四大机制,即产业集聚效应、服务创新效应、信息扩散效应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在对每一个效应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假设。
  第三章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出了本文的基本模型。结合本文的基本研究加入金融集聚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同时引入了其他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金融集聚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汉密尔顿(2008)关于减少多项式或交互效应模型中多元共线性问题的“对中”(centering)法来降低变量间的共线程度。在变量的度量方面,本文使用了投入法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使用区位熵来表示金融集聚水平,分别使用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量、每万元GDP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每万元GDP中的国外直接投资、各地区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例、应交增值税与当地GDP的比值、电信收入与GDP的比值以及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分别代表科研人员数量、固定资产投资、FDI、金融效率、纳税贡献度、信息化水平和城市道路面积,另外本文的主要数据都来自于《城市统计年鉴》。
  第四章首先针对本文的面板数据中的各个变量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对比分析了东中西部城市的数据。之后对面板进行了平稳性检验,证实了本文所取的面板的平稳性,对数据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处理后,用Hausman检验得出本文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初步回归中针对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和四大效应机制分别进行了分析,检验了本文提出的四大假设。本文还引入了滞后期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确实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会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集聚的信息扩散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其他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中,只有FDI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系数为负数。在逐渐解决了模型存在的内生性和异方差之后,2SLS和GMM检验都表明金融产业集聚确实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金融集聚四大效应机制中的产业集聚、服务创新和人力资本效应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同时人均道路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效率和纳税贡献度等都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FDI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期数为一年。之后,本文又将中国分为中、东、西部三大区域,并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为明显,中部跟西部影响系数相对偏小,这也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相吻合。
  第五章引入了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了上文的不足与新的研究点。之后指出了本部分的模型设定、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最后是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依然是通过Hausman检验得出本文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初步的OLS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还会通过研发人员、研发资本、外贸以及FDI等渠道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针对实证结果分析,本文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中国的金融集聚进而提高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首先要突破地区限制,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集聚中心:包括强化金融战略功能,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突破地区限制来促进区域集聚;建立中西部集聚群,形成多层次化的体系。其次要不断提升金融创新水平与服务,促进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包括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第三要加大金融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金融集聚培养有生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首先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强对金融中心的建设,促进金融产业不断的集聚对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乃至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金融集聚还会通过四大效应机制中的产业集聚、服务创新和人力资本效应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因此,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地区金融服务方式,改善地区金融投资机制以及加大对金融服务人员和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培养力度等等都会对各个城市的技术创新产生相应的促进的影响。第三,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超过了中西部的同时还领先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样的结果表明了中国的东部地区在金融集聚方面有着中西部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中国的东部地区金融集聚的功能性更强,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发明显。同时,东部地区在科研人员数量和金融效率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显著;中部地区在人均道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明显,但是在信息化水平与金融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西部地区在纳税贡献度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明显,但是信息化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表明西部地区在这两个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空间。第四,其他控制变量中,研发人员、纳税贡献度、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效率、城市道路面积和贸易对技术创新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对金融集聚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FDI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滞后效果,并且滞后一期时效果更好。
  在创新方面,本文有如下几个创新点:第一,在理论方面现有研究视角大都集中在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金融集聚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但是鲜有研究者对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在整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直接研究了开放条件下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第二,本文提出了金融集聚影响技术创新的四大机制:产业集聚效应、服务创新效应、信息扩散效应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并对此分别进行了分析,充实了本文的理论。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除了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了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外,还通过工具变量法消除了模型存在的内生性后,利用2SLS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第四,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存在可能的异方差,本文对比了2SLS与GMM的结果,证实了模型消除了异方差的可能性;第五,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得出金融产业集聚对不同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不同这一结论;第六,本文对比了市级层面跟省级层面的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当然,本文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由于地级城市数据的有限性,本文使用了技术创新衡量中比较少用的投入法——即科研投入作为因变量,同常用的产出法——科研产出或者专利申请量相比,解释能力和代表性相对较差;其次,由于部分城市数据存在缺失,本文删掉了接近30个地级市,由于删掉的这些地级城市全部属于中国西部地区,且都是相对不发达的城市,这可能会对回归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针对部分数据缺失较少的城市,本文采用近三年平均增长率的方法恢复了部分数据,但是与实际值相比难免存在误差,这也可能使本文的回归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结合本文的研究以及存在的不足,本文未来研究方向如下:一是在信息扩散效应的变量选择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回归不显著,因此可以选择其他的替代变量进行检验。二是工具变量的选择方面本文使用的是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在选择方法上还需一定的创新。三是研究的问题还不够深入,对金融产业并未进行具体细分,同时对技术创新也未进行产业上的细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将金融产业具体细分,同时对应具体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其他文献
一定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对于如何避免代际分化,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在影响社会流动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出生于弱势阶层的子辈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积累人力资本,有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和通道。另一方面,教育也是家庭资本代际传递②的重要中介,社会优势阶层利
学位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战略方向,实质上是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就是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即在于引进适当的组织及联结机制,从而消除“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公司+农户”联合下的订单农业在我国已试水多年,但各合作主体的道德风险使得契约不稳定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一种创新模式展开探索——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然而,以前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显著,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能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为分割形成的城乡二元建设用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食品数量意义上的温饱状态,而是对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食品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食品产业增长迅速,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数量而言,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食品供不应求而不得不采取配给制的状况,现在居民自主选择食品消费,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食
学位
农村城镇化是与城市化并行不悖的一条发展路径,在以“集聚中走向平衡”的不均衡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将着重点放在了大城市圈的构建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建设上,意愿以县域人口在此务工经商达到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愿望;然而,在大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太高且面临着种种障碍,这使得农民工无法真正在市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相比较走大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的艰难,县域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就更有着其现实可能。中国县域农村城镇化立足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尼系数逐年递增,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表明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未能均等地、充分地惠及社会每个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阶层。在各种收入差距中,行业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更是近年来民众瞩目的焦点。事实表明,行政垄断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和行政垄断行业远高于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第3季度末,农村外出农民工17561万人。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民工这么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群体,却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尽管他们实现了在城镇就业和居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如今已经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决定了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中起到了基石和枢纽的作用。第二产业的产业升级状况和就业情况对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中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从当下对第二产业就业情况的分析成果来看,以往研究都是把影
学位
所谓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可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变大,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发展落后,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农村制度环境落后,农村金融
20世纪80年代起,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合作与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汇率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不仅是一国经济政策的主体成分,而且是保持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就中国而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将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