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末民初小说界,《儒林外史》是为数不多的迎来传播接受热潮的传统小说。本文考察了这部小说自成书以来到新文化运动之际的文本传播接受状况。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儒林外史》成书以来的三次传播热点,并对每一时期的传播特征和意义进行分析。在以传统评点为主力的时代,《儒林外史》依托卧闲草堂本、黄小田评本和齐省堂本逐步走向公开化传播阶段。在新兴的刊印技术进入出版领域时,《儒林外史》在申报馆的作用下进入规模化传播阶段。当国语文学成为新时代的文化需求时,新式标点本《儒林外史》凭借其纯净简省的白话成为此期颇受欢迎的古典小说,并迎来经典化传播阶段。第二章聚焦申报馆与《儒林外史》传播热潮形成的关系。首先从申报馆自身的影响力入手,分析《儒林外史》首次以新兴技术出版即备受瞩目的原因,并通过阐释售书广告内容发掘其小说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探究申报馆的出版策略。其次,在把握义利兼顾出版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其前期的出版发行经历,总结申报馆率先用新技术出版《儒林外史》的原因。最后,从申报馆、《儒林外史》以及近代小说三个方面考察此次传播热潮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关注《儒林外史》文本结构的特点,以评点接受和创作接受为研究对象,梳理不同时期小说结构认识的嬗变,同时兼顾考察不同对象对小说结构接受的表现。评点中的结构接受多立足在传统小说视野,强调的是穿插在叙事片段中的各类勾连方式的使用。创作者的结构接受研究以谴责小说《孽海花》和《官场现形记》为例。除去连缀集锦的结构模式外,两部小说还在细节上借鉴了《儒林外史》的结构组织方式。《孽海花》创造性地使用了《儒林外史》凭借集会不断延续的结构模式,《官场现形记》则在尾声部分改造了《儒林外史》的“幽榜”一节,以无名之榜的形式收束全篇。第四章以《海上花列传》为个案,探究具体的小说创作对《儒林外史》文本的接受。作为在申报馆排印本影响下诞生的最早一批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对《儒林外史》的接受是多方面的。从传播方式来看,《海上花列传》借鉴了《儒林外史》契合晚清传播环境的内容及形式。从叙事结构来看,韩邦庆不仅接受了《儒林外史》以展示群体风貌的结构之道,更为重要的是以“穿插藏闪”的笔法对结构之法进行了改造。从时空意识来看,《海上花列传》表现出明显的反晚明秦淮情结的思想,这与《儒林外史》是一脉相承的。再者,韩邦庆关注到《儒林外史》对花园空间的利用,借助花园情节解构才子佳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