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双语词汇加工的研究是双语记忆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而掩蔽的翻译启动范式则是双语词汇表征和加工的心理语言学发展研究所采用的一个重要范式。以往不少学者采用该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了词汇判断任务中出现双语翻译启动非对称性而语义分类任务中出现双语翻译启动对称性。先前de Groot等人提出的分布式概念特征模型以及Kroll等人提出的修正层级模型都不能同时很好地解释为何词汇判断任务出现翻译启动非对称性而语义分类任务出现翻译启动的对称性。de Groot等人1992年提出的分布式概念特征模型认为词汇(形式水平)的表征投射出来的语义表征是分布式的,翻译对等词一语和二语有各自特有的概念特征,也有共享的概念特征,启动现象是由于共享的概念特征被激活。该模型无法解释词汇判断任务中掩蔽翻译启动的非对称性。Kroll等人1994年提出并于2001年进行修改的修正层级模型认为,由于二语词汇跟语义表征的联结强度比一语词汇与语义表征的联结强度弱,因此掩蔽的二语启动词不能通过较弱的词汇-概念联结自动地激活共享的概念节点以预激活一语翻译对等目标词,因此从二语到一语无法产生启动效应。该模型虽然能够解释词汇判断任务中翻译启动的非对称性,却无法解释任务差异性,即为何语义分类任务出现翻译启动对称性。M.Finkbeiner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语义模型,认为词汇判断任务中掩蔽翻译启动的不对称性是由目标词语义特征被启动词的激活比率不对称性引起的。也就是说,该模型认为语义因素决定了翻译启动效应。该模型能够解释词汇判断任务掩蔽翻译启动非对称性和任务差异性,但却将翻译启动纯粹归因于语义因素,而忽略形式因素的影响是值得怀疑的。本研究采用跨语言掩蔽翻译启动研究范式和特殊实验材料,主要探讨词汇判断任务中词汇的形式因素与语义因素对跨语言掩蔽翻译启动效应的影响。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232名英语专业学生。共进行5个实验:实验1在中—英双语条件下验证了前人已得出的词汇判断任务中双语掩蔽翻译启动不对称性的结果,即L1-L2方向有启动效应而L2-L1方向没有启动效应。实验2在中文条件下验证了Finkbeiner的研究中同语言掩蔽启动不对称性,得出了一语多义词可以启动少义词,而少义词不能启动多义词的结果。实验3探讨了二语多义词对一语少义词的掩蔽翻译启动效应,结果表明,二语多义词可以启动一语少义词,拓展与深化了Finkbeiner等2004年关于语义因素影响跨语言启动效应的研究及结论。实验4设计了跨语言单义词的掩蔽翻译启动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语单义词可以启动二语单义词,而二语单义词不能启动一语单义词,证明了词汇形式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跨语言启动效应的重要因素。实验5进一步探讨一语少义词对二语多义词的掩蔽翻译启动效应,结果表明,一语少义词可以启动二语多义词,据此可以推论,语言形式因素对启动效应有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作用同时发生在“概念—形式”的“输出”通道。综合上述5个实验的结果,本实验提出,语言启动既受语义因素的影响,又受语言形式即词汇和语义之间输入与输出通达性的影响。据此,本实验提出了双语词汇加工的“通道—语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