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菲利浦·拉金和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杰出诗人,因一生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的诗歌而被称为“自然诗人”。两百多年来,华兹华斯一直深受世人喜爱,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中,他描写美丽的田园风景,赞美大自然,并表达了对平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是二战后英国诗坛上最为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英国1945年以后“非官方桂冠诗人”。拉金一生仅出版了四部诗集,然而就是这四部诗集,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位置。作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诗人,拉金的诗歌涉及生活中的多个主题,自然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针对华兹华斯和拉金个人的研究方面,评论界有着丰硕的成果。对于华兹华斯,历代都不乏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的作品自从问世就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拉金作为现代诗人,其诗歌不仅受到大众的欢迎,也吸引了众多评论家。但是,有关华兹华斯和拉金之间的比较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鉴于两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以自然为题的诗歌,本文则试图从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对华兹华斯和拉金的自然观进行比较分析。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两位诗人的精神困境入手,分析这种困境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华兹华斯生活在工业革命冲击英国的时代,历经了重大的社会变革。由于社会制度的尚未完善,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令华兹华斯无比痛心。而拉金则因为自身原因,对死亡有着无法摆脱的恐惧。两位诗人虽然因为不同的原因,但都在人类社会中有无法排遣的痛苦,促使他们向自然寻求精神慰藉。因此,本文第二章就着重分析了自然给两位诗人带来的精神安慰和力量。在第三章中,主要通过对华兹华斯和拉金诗歌的细读,分析和阐述他们各自的自然观。由于两位诗人生活的年代背景不同,他们的自然观也有所差异。   对于华兹华斯来说,自然有着宗教的意义,他像膜拜上帝一样地膜拜自然,并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而拉金生活在20世纪中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已无法像前人一样完全沉浸在宗教信仰中,所以拉金对自热的热爱不再像华兹华斯一样带有宗教意义。虽然拉金也具有欣赏美好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但于他来说,由于“死亡”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一方面他只能从自然中获得短暂的精神安慰,另一方面又总是会很快回到现实的人类生活和他的精神痛苦中去。所以,在拉金的诗歌中,他总是与自然保持距离,而不像华兹华斯完全融入其中。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官方话语是传递该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态度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了中美两国领导
自译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翻译活动。无论在翻译理论研究还是文学实践领域,自译都是边缘化的事物。其实,和普通译作相比,自译作品早已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在当今信息高速传播、人
谭恩美在中美文化交流中起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努力,谭恩美的五部畅销小说:《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接骨师的女儿》(2001)以及《沉默
经济危机已成为眼下最热门的话题。2008年9月16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随即在华尔街掀起了一轮金融风暴,短时间内昔日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投行相继沦陷,一时间美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被评论界认为揭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毫无疑问,1987年《宠儿》的发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多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占据领头羊的位置
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液体的声光效应相结合,实现对液体浓度的检测。由于液体浓度的变化,光声效应产生的声信号将发生变化,利用光纤光栅声传感技术识别声信号的变化情况,从而实现对液体浓度的检测。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对液体浓度测量的灵敏度可达0.05%/mV。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登上历史舞台,并进入社会全面转型期。在政治上,基本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转变,开创了议会民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