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职员胜任力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除了主权国家之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等新型的国际行为主体,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全球治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全球治理的主导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现有的大型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多半由西方国家倡导建立。中国要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带来有意义的改变,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带来更多中国智慧,需要一大批既有中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过硬又懂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化人才。为此,我国政府各部门和高校联动发力,培养和推送国际组织人才。学者们为助力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也做了颇多研究,但笔者发现大部分已有研究聚焦的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职员的胜任力研究则稍显不足。然而,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各个发展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成为争夺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新兴领地。加之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内任职的中国籍职员也相对较少、职级较低。因此,加大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力度正当其时,在此背景下,研究国际非政府组织职员胜任力,并将其与政府间国际组织职员胜任力进行对比,可以对该学术领域有补充作用,也能为我国培养更加多样化的全球治理人才提供建议。在具体样本上,笔者选择了消除贫困和气候行动这两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领域,每个领域内分别选择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救助儿童会和绿色和平,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联合国专门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研究样本。接着,笔者搜集了每个组织的招聘公告、职员访谈和胜任力相关文件等作为研究材料。为了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地、有序地分析,笔者采取了内容分析的方法,借助NVIVO12软件,对研究材料进行编码。根据编码数据的分析结果,统计得出四个组织和政府间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职员的胜任力模型。最后,笔者依次对胜任力模型进行解读,重点对比政府间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胜任力模型,针对差异进行解释。最后,研究发现,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职员胜任力的共性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职级升高,对知识的重视程度降低,对社会角色的要求增加。二是无论哪个职级都十分重视专业素质。三是中级职位强调分析判断能力,高级职位强调领导力。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职员胜任力的差异主要有:一、关系网建立和维护能力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初级职位更明显,在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中高级职位更明显。这与国际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而政府间国际组织自上而下的参与治理模式相关。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初级职位更强调组织计划能力。这是因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初级职员承担着举办倡议活动、提供应急救援等在一线的活动。三、国际非政府组织更强调专业素质,尤其是对开展工作地点的了解程度。这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专业性的追求有关。四、国际非政府组织更注重展示能力和影响力。这背后反映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民众性特点,以及对宣传倡导和与民众沟通工作的重视。五、国际非政府组织更注重热爱工作和组织奉献精神。这是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中立性和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所需要的特质。六、政府间国际组织更强调分析判断能力和研究能力,体现了政府间国际组织通过调研和发布数据及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的职责。七、政府间国际组织更强调全局观念。这与政府间国际组织通常更具有综合性相关。根据研究发现,笔者在最后一部分提出对于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包括为学生拓展到国际非政府组织实习实践的更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展示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等等。
其他文献
现阶段翻译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翻译学硕士的培养是进一步提高翻译研究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现有相关翻译学硕士人才培养研究大多从翻译教学本身出发,少有从课程观角度进行研究。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基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中的“4R”标准理论(“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s”)和“严密性”(“rigour”)理论),以其在培养目标、课程
学位
蒙娜·贝克(Mona Baker)提出了翻译共性的假设,其中以简化、显化、规范化最广为熟知(1993:243)。继蒙娜·贝克之后,翻译学学者也纷纷提出了其他翻译共性的假设,包括净化、呈现不足、整齐化和源语渗透效应。然而,目前研究考察对口译的关注度仍不够,且大部分翻译共性的口译研究多集中于印欧语系。因此,研究非印欧语系的翻译共性的口译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旨在研究看似相互对立的规范化和源语渗透效应的翻译
学位
教科书建设是国家事权。义务教育作为塑造国民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科书是实现其功能的保障和重要途径。我国《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审定制度,但有关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尚显不足,有必要对义务教育教科书审订制度的正当性及其内容、问题和完善途径进行研究。本文共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问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阐释了核心概念,包括教科书与教
学位
跨文化认同是处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个体,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克服陌生的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压力,获得更全面的交际能力与健康的心理之后形成的超越性身份认同。汉语学习者在接触汉语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了不同的语言、文化、族群和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对“自我”与“他者”有了新的认识,建立起了对目的语国家的跨文化认同。本研究以301名马来西亚汉语学习者为对象,选取语言、文化、族群和价值观为跨文化认同的四个考
学位
报纸
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纷纷转为线上形式,短期汉语项目也由来华学习变成了远程开展。形式的变化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急需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在2021年7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汉语·印象”欧洲大学生线上夏令营,是疫情爆发后采用远程教学形式开展的一次线上短期汉语项目。本文研究者在夏令营的开展过程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选择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
学位
零形回指是影响语篇质量的重要因素。汉语零形回指不仅体现着汉语主题突出的特征,还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面貌,在近来的研究中备受重视。零形回指的本体研究细致多样,而在对外汉语学界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将留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缺少不同母语背景学生的对比。此外,已有研究在考查留学生零形回指的习得表现时,研究的角度和分类不够细致。已有的分类中,没有针对日韩学生零形回指的先行语位置、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分布进行
学位
测试的影响,是教学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因其研究结果能指导教学,且对测试的实施具有参考价值,所以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其中测试的反拨效应指的是测试对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尤其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国际中文教学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汉语水平考试的反拨效应研究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数量少、视角单一、研究方法科学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是面向意大利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开
学位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恐怖主义对俄罗斯国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民族团结、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反恐因此成为俄罗斯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作为欧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佼佼者以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俄罗斯在推动区域与全球反恐中所发挥的示范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因此,分析与评估俄罗斯反恐政策的内在逻辑与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学
学位
疫情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以线上教学为主。广义的对外汉语教学既包括第一课堂学习也包括第二课堂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为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汉语角作为常规集体参与型第二课堂活动,线上教学期间也在不少高校以线上开展的方式保留了下来。线上汉语角活动如何更好地展开,为高校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与互动环境,值得探讨。本研究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线上汉语角活动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及访谈调查,了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