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来源 :山东政法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OfJXU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11起典型案例,其中3例为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一方面,个人信息保护目前属于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的案件范围、诉讼主体、诉讼请求、证据证明等程序性规定尚未规范;另一方面,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主体、赔偿额度以及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的监督责任有待立法的完善。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问题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界定。第一小节个人信息保护的背景:科技的进步为个人信息的盗取提供了“便利”,个人信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泄漏的危险。因大数据的隐蔽性极大的增加了个人用户信息保护的难度,同时也对现有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小节界定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具有相同特性:附属性与独立性,梳理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进程。第三小节界定公共利益基本属性和特征,并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了区分。第二部分对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逻辑进程,分别从制度设计的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第一节统计了个人信息类刑事犯罪与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数量,关注重点到了制度建设上来:制度的价值、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三个方面论述制度的正当性。第二节个人信息类犯罪可能侵害到社会公共利益,而传统的刑罚不足以威慑犯罪,通过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可以提高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第三节检察机关自身具有公益属性,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也具有政策的支持。第三部分对大数据实务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刑附民公益诉讼现状与问题。第一节实务现状中,通过近几年有关个人信息类刑事犯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和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整理分析,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已成为公益诉讼的新领域,但新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诉讼的主体地位,审判组织问题,公告程序问题,证据证明问题以及责任主体与责任承担问题。第四部分提出完善路径,明确检察机关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中的主体地位,由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规范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公告程序,完善调查取证的程序,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承担方式、对象,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统一化适用。
其他文献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要以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检察机关经历反贪、反渎转隶后,进行了系统性、重塑性地内设机构改革,形成以“四大检察”(1)“十大业务”(2)为主的新的法律监督格局。原来以核心业务数据为代表,单纯注重办案数量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张军检察长领导下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
学位
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高度融合发展,在私人视频监控下,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在主动地获取和利用个人隐私,技术赋权使隐私不仅具有人格利益还具有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隐私理论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隐私从独享转向共享,隐私让渡后出现搭便车的行为使隐私权与相关利益之间发生冲突。通过对隐私的规范利用,建立协调机制平衡隐私权与相关利益之间的冲突。私人视频监控下,住户或商户出于自身安全防范在户外安装私人视频监控
学位
被追诉人自愿认罪认罚是保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基石,同时也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成功执行所必须取得的成效。重视保护被追诉人的自愿性,对于提高办案效能,化解双方间矛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着重剖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被追诉人自愿性保障问题在立法上的缺憾及司法上面临的困难,分析出现此种困境的原因,从多个角度探索走出困境的路径。第一部分对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阐释。从明知性和自
学位
资产证券化是用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在法学本质上是债权)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增强资产的信用,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金融市场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金融工具。我国自2005年引进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后,数十年的发展使得其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信贷
学位
监察体制改革通过整合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等反腐败力量,成立监察委员会,构建了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机制。这种“一元化反腐败治理”模式催生了“法法衔接”问题。本文结合监察工作实际,总结了“法法衔接”的基本内涵、发展过程和内在要求,结合监察工作中的有效做法论述了实现“法法衔接”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立法和司法现状分析了监察体制改革中“法法衔接”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完善“法法衔接”的路
学位
近几年软暴力犯罪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软暴力也成为犯罪分子逃避刑法惩治的惯用手段。虽然我国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对软暴力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论界的学者也各抒己见,对软暴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目前存在着系统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软暴力及软暴力犯罪在如何认定上尚有争议,并且由于软暴力进入刑事文本的时间较短,相应的刑法规制也并不完善。故本文对软暴力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软暴力犯罪在认定过程
学位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和刑罚之间是充分必要条件。而免除处罚制度却为定罪免刑提供了规范基础。随着刑罚轻缓化、经济化影响,免除处罚愈来愈受重视。免除处罚的前提是确认犯罪分子有罪,因此虽不判处刑罚,仍可给予其他处分。我国刑法虽然规定了免除处罚的情节,但在免除处罚制度中,理论界对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免除处罚与刑法第37条规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仍存在较大争议,以及免除处罚与其他免刑条款的关系也缺少系统梳理。理论和
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实施之后,我国民法学研究进入解释论时代,如何协调不同规定之间的关系,实现价值判断的融贯性,成为摆在学界面前的核心问题。抵押财产转让的相关规定被并列置于《民法典》的不同地方,各规则之间的关系亟待深入探讨,但我国目前的解释论大多集中于单个规定的解释,缺乏整体关照。本文旨在对抵押财产转让的相关规定进行体系化解读,探讨抵押动产与抵押不动产转让之间利益平衡点的差
学位
化石燃料不可避免的消耗以及全球对高密度能源不断扩大的需求迫使研究人员开发高效、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燃料电池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转化装置,相关研究非常活跃。氢气(H2)是燃料电池中的一种重要的阳极燃料,具有无毒和无污染的特点,可以很大程度上推动燃料电池的发展,因此电解水析氢技术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广泛应用于直接醇燃料电池和电解水析氢的贵金属铂基(Pt)和钯基(Pd)催化剂由于存在价格昂贵、资源有限、
学位
天然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保守、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机体快速识别、清除病原以及维持自身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Ⅰ型干扰素(IFN-Ⅰ)是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作用广泛而迅速,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能产生IFN-Ⅰ,然而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高转移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不响应天然免疫应答,我们推测细胞中高表达的肿瘤蛋白有可能阻断IFN-I的表达。我们利用Cas9-sg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