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差异敏感的课堂教学——基于教师感知的分析与建构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照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这种取向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或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课堂教学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考虑。围绕这个议题,既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差异化教学”层面,主要从学生学情(如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兴趣)出发,探讨了课堂教学如何在目标定位、过程实施及结果评价等方面做到差异化以适应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需求。但是,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局限在心理或认知的层面,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层面,同时也少有研究调查教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敏感程度和响应状况。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教师感知的角度,描述和解释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差异的实际敏感和响应情况,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对“差异敏感”的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的建构。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主要立足课堂教学的语境,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及其相关的生理、心理、教育或家庭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通常是客观存在的,但其在教育上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教师的感知和理解。依据研究目的和问题,本研究选取S市、T市、H市三所小学共35名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了编码、归类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在对学生差异的类型感知上,教师能敏感到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教育及社会意义上的差异,但在不同层面上,教师更容易敏感到学生生理方面的特殊障碍、心理层面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层面的学业水平差异以及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差异。第二,在对学生差异的价值理解上,教师主要存在三种认识:一是把差异看作是有待教学解决的“问题”,二是把差异看作是有待教学开发的“潜能”,三是把差异看作是有待教学转化的“资源”;但教师更倾向于从“问题”的角度,而较少从“资源”的角度,定位学生差异的价值。第三,在对学生差异的教学响应上,教师通常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及环境四个层面对学生差异进行观照,主要表现为:基于“标准”设置差异化目的,基于“教材”组织开放化内容,基于“情境”采取多样化方法,基于“秩序”营造宽松化环境;而其中,教师在方法层面的响应经验最为丰富,内容层面的响应程度较小。第四,教师的主体特征、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学校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感知状况、理解倾向及实践行为。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在当前班级授课制背景下,面向学生差异的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外在行为表现根植于其多重差异,盲视学生差异易使教学沦为工具性手段,造成教学不公;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公共性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对所有个别差异予以适应,过度差异化更将教学引入另一个误区,隐含放大差异的风险。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区别于“差异化”的教学立场——“差异敏感”,既要避免对学生差异存在的盲视,更要防止过分夸大学生差异的影响。这种立场意味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敏感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多重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的意义或价值,进行更具包容性、更富适切性的教学实践。换言之,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的内在需求为准绳,敏感于学生的多重差异,但不囿于差异;要利用差异,发挥学生差异的教育或教学价值,但不夸大差异。而基于差异敏感的课堂教学改进,需要教师、学校及家长共同付诸努力。因此,研究建议: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多渠道了解多重学生差异;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多角度理解学生差异价值;提升教学敏感性与实践智慧,有效转化差异资源。
其他文献
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年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大、中、小学的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总体上较差,学生的科学本质观需要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发现SSI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实施SSI教学影响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1)使用SSI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可行性;(2)在SSI教学中显性科学本质教学是否较隐
学位
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强调学会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迁移应用及批判反思。基于深度学习的时代背景与深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学习者的学习不能再停留在追求掌握知识的浅层学习,而应向更高层次的深度学习迈进。深度学习也将成为促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本研究以高中生物学复习课为例,引入深度学习路径,探究“深度学习-复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位
学校空间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师生重要的生活依托,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学校空间变革越来越受到重视。既往研究多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内部的秩序建构与师生权力关系,或从建筑学上关注对学校空间的改造,又或从管理者立场探讨学校空间的教育功能,以学生视角展开的研究较为有限。鉴于此,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空间体验和感受,描述和阐释学生的学校空间认知、需求和互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视角下的
学位
目前,国内外皆被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但这并没有阻挠到科技、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新加速各种资讯的快速传播,这也使得教育领域受到冲击,培养出适宜于新形势需要的人才由此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在此种全球背景下,传统复习教学方式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亟需探索出一种适应全球化人才培养需求的,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生物知识学习效率的新生物学教学方式。本文选取贵州省贵阳市某中学高三年级X班的56名
学位
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提升残疾人教育水平,推动残疾人教育事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6年8月,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完善中高等融合教育政策措施,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加强对残障学生的支持保障服务。”为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教育部和中国残联于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选出6所高校,开展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本研究
学位
批判性思维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具备的核心技能,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复杂的信息和资源,需要人们正确分析、评估和推断,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培养一直是热点话题,研究者对此的研究和讨论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应当采取何种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等。有研究指出创造问题解决的环境,给学生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充分进行协作交流讨论,
学位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对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基层的社区治理模式转型至关重要。而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对促进社区自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并不完善,无法及时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变化和个体需要,亦无法充分发挥治理功能,社区教育功能亟待完善。本文便从社区治理的视角切入,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对社区教育功能的完善展开研究。通过
学位
计算思维教育作为促进21世纪核心技能发展的重要方式,符合“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基本逻辑。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计算思维纳入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这意味着官方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已聚焦到K-12阶段。只有具备计算思维能力才能在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成为技术的创新者和未来的开拓者。计算思维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能力,培养计算思维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此为背景,首先
学位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数据素养成为智能时代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养之一,对数据素养的培养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编程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Python编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必修内容,为培养数据素养提供新的实践环境。本研究以培养高中生的数据素养为主要目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数据素养模型及其培养实践的研究现状,总结数据素养的主要
学位
职业用嗓者因需长时间高强度用嗓,一旦出现嗓音误用或滥用极易引发嗓音障碍,主要表现为呼吸、发声、共鸣方面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如呼吸支持不足、呼吸发声不协调、响度音调异常、发声音质异常、共鸣音质异常等。根据疗法的原理与以往的临床验证结果可知,半阻塞声道训练与重读治疗法能够改善嗓音功能,但各自的作用具有局限性,两种疗法相整合或能很好地针对职业用嗓人的嗓音障碍特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综合性嗓音疗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