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作品中的“家园政治观”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13920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是一位多产作家,她的一生完成了百余部作品,其中包括小说、传记、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戏剧等。她的作品不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至高荣誉,还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她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她同时拥有“美国”和“中国”两个故乡,她既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但也可以说,她哪国人都不是。作为作家,她用自己的笔尖和特有的语言,向世界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东方中国形象,也用这样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家园情怀。本论文以赛珍珠的三部小说作品、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三部传记作品以及她创办的“欢迎之家”为研究对象,以“家园政治观”为切入点,对作家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不同的家园政治观进行剖析,详细阐述赛珍珠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对家园的不同建构方式,以及以此表现出来的对家园深层次内涵的多元解读。在此基础上指出赛珍珠作为一位“文化边缘人”,她写作品中的人物对家园的情感,其实就是写她自己,既有固定的地理空间,也有记忆中的想象家园,两者相辅相成,代表着她一生无法割舍的家园情怀。除了作品中的家园书写之外,赛珍珠的后半生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欢迎之家”的工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她努力为五千多名孤儿和混血儿童寻找收养家庭,这是赛珍珠对思念家园、寻找家园和建构家园的具体实践。赛珍珠“家园政治”的立场,消解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不同文化的边界,从小家走向大家,走向民族共荣与文化融合,也将她一生中最遗憾的无家可归转换为处处为家。
  本论文共有六个部分,即绪论、论文主体四章和结语。在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家园”主题的选题缘由、“家园政治观”的概念以及内涵,其次梳理了近九十年来,国内外对赛珍珠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新世纪以来取得的各项突破。第三,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以及拟采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论文主体的第一章关注的是赛珍珠的三部小说作品,分别从“家、国、未来”这三个方面对赛珍珠的三部作品进行分类细读。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地三部曲》之《分家》中王家第三代人王源留美归来后,重返祖辈的土地并扎根土地、《龙子》中以林郯一家为代表的中国百姓,对国土的捍卫与抗击侵略、《同胞》中以詹姆斯·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归国投入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和未来规划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家园政治观”的分析。“家园”在这三部作品当中,分别被赋予了与家族延续、与民族尊严以及与国家复兴的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二章除了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之外,还将结合儿童文学的创作、共同体研究、日本文化理论等,分别从中国儒学思想的“忠、孝、恕”三个方面对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家园”内涵层次呈现进行论述。《余蓝——中国飞娃的故事》讲述的是儿童群体对保卫祖国国土安全的“忠”,《山毛榉》的故事呈现的是家庭中的晚辈对长辈的传统孝道,《巨浪》则讲述了日本人民在自然灾难过后选择放下悲痛,重新燃起希望再建新家园的故事。
  第三章采用传记文学研究理论、符号圈理论,结合离散文学、记忆书写等,沿着《异邦客》、《战斗的天使》、《我的中国世界》这三部传记的脉络传承,分别从母亲的地域家园、父亲的精神家园和赛珍珠本人的哲性家园思考三个层次,对两代人漂泊异乡的心路历程进行分析,并指出“自植灵根”是异乡人群体精神家园安顿的明智选择。
  第四章采用社会学分析理论,以赛珍珠“天下一家”的愿望为出发点并结合赛珍珠创办的“欢迎之家”故事,再从对混血孤儿和残疾孤儿的关注切入,对赛珍珠人道主义事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剖析,实现“家园政治”主题研究的意义延伸。“家园”的意义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空间,在这个方寸的空间里,一家的“小爱”可以升华为人间的“大爱”,突破空间的局限,从而达到世间博爱的境界。
  论文的结语部分全面总结回顾了作家赛珍珠的家园观以及多元化解读的意义,并指出赛珍珠作为“文化边缘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她特殊的写作视角,也决定了她的一生都在思念家园、寻找家园以及建构家园。她笔下的家园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精神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更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也正因为此,赛珍珠努力促进她的中美两个家园的对话、融合与互通,将“处处无家”的遗憾变成“处处有家”的温暖愿望。
其他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由上世纪Lakoff与Johnson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更多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体验、感知、想象及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个中美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BeltandRoadInitiative,BRI等跟“一带一路”相关的词语为关键词,在官方网站搜索相关新闻报道,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建立语
学位
通过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文试图探究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利用语境信息进行语义加工时的脑神经机制差异。根据语义加工理论,语义加工的方式可分为融合性加工和预测性加工。融合性加工是指随着信息呈现而进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而预测性加工是指先于信息呈现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前人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在进行自然阅读时更倾向于采用预测性的加工方式,而老年人在加工语义信息时更倾向于融合性的加工方式,但是这一结论
学位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的杰出作家,是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学术界对该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本书通过对哈克和吉姆历险之旅的描述,不仅表现了马克·吐温高超的幽默技巧,更表达了他对文明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以及“死亡本能”理论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的内涵,揭示其中的幽默并深入探究幽默背后
学位
在语篇理解中,时间连词在标记事件顺序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时间信息可以通过时间连词“之前”“之后”来衔接,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语义学假说中的真实性和象似性认为“之前”比“之后”更难加工,而单词极性假说和基于使用频率的假说认为“之后”比“之前”更难加工,跨文化假说则认为英汉母语者的时间认知不同,英语母语者多使用“自我在动”的隐喻,而汉语母语者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因此,关于“之前”是否
学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作为加拿大拥有文学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她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的小说融入了其绝妙的写作技巧,展现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而总是引起激烈的社会讨论。《最后死亡的是心脏》是阿特伍德的第十六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阿特伍德描绘了斯坦和查梅因这对夫妇的生存以及他们在康西里恩斯城的生活,反映了两人在失序的环境下迷失的爱。  本论文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叙事学的角度分
根据词性不同,汉语同形异义词可以分为同词性歧义词(比如“台风”)和不同词性歧义词(比如“制服”)。歧义消解的研究主要探究词频和语境在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尽管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主要分为两大类:模块论和相互作用论。对于不同词性歧义词不仅语义语境,可能句法语境也会影响歧义消解的过程,但这方面研究不多,且结论有分歧。目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问题,老年人的语言研究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对老年人歧义词消解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交际越来越多模态化。图像、声音、文字、手势等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多模态话语是指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符号资源(文字、图像、声音、手势等)完成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在全球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多模态性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电视访谈话语语篇涉及到语言、图像、声音、手势等多种模态,有助于研究多模态话语中多种模态的配合
赫尔曼·黑塞的文学创作,关注现代文明中个人的生存困惑,倡导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黑塞一直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和谐且自性化的人,力图找到在精神层面成为完善的自我的方法。  黑塞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总是在忍受着两极分裂带来的痛苦,在道德和人性、理智与情感、社会与个人之间徘徊。本文主要选取黑塞的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在轮下》的主角汉斯、《德米安》的主角辛克莱、
学位
在句法与语义研究领域,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两大阵营早就存在着纷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Chomsky“句法自治”理论(Autonomy of Syntax)伴随其生成语法理论经历了“语义缺席--解释语义--语义紧缩--模块论阐释--方法论自然主义阐释”五个阶段的发展轨迹。无论哪个阶段,乔氏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变:句法是一个独立的(self-contained)、自治的(autonomou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