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是一位多产作家,她的一生完成了百余部作品,其中包括小说、传记、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戏剧等。她的作品不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至高荣誉,还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她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她同时拥有“美国”和“中国”两个故乡,她既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但也可以说,她哪国人都不是。作为作家,她用自己的笔尖和特有的语言,向世界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东方中国形象,也用这样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家园情怀。本论文以赛珍珠的三部小说作品、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三部传记作品以及她创办的“欢迎之家”为研究对象,以“家园政治观”为切入点,对作家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不同的家园政治观进行剖析,详细阐述赛珍珠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对家园的不同建构方式,以及以此表现出来的对家园深层次内涵的多元解读。在此基础上指出赛珍珠作为一位“文化边缘人”,她写作品中的人物对家园的情感,其实就是写她自己,既有固定的地理空间,也有记忆中的想象家园,两者相辅相成,代表着她一生无法割舍的家园情怀。除了作品中的家园书写之外,赛珍珠的后半生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欢迎之家”的工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她努力为五千多名孤儿和混血儿童寻找收养家庭,这是赛珍珠对思念家园、寻找家园和建构家园的具体实践。赛珍珠“家园政治”的立场,消解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不同文化的边界,从小家走向大家,走向民族共荣与文化融合,也将她一生中最遗憾的无家可归转换为处处为家。
本论文共有六个部分,即绪论、论文主体四章和结语。在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家园”主题的选题缘由、“家园政治观”的概念以及内涵,其次梳理了近九十年来,国内外对赛珍珠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新世纪以来取得的各项突破。第三,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以及拟采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论文主体的第一章关注的是赛珍珠的三部小说作品,分别从“家、国、未来”这三个方面对赛珍珠的三部作品进行分类细读。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地三部曲》之《分家》中王家第三代人王源留美归来后,重返祖辈的土地并扎根土地、《龙子》中以林郯一家为代表的中国百姓,对国土的捍卫与抗击侵略、《同胞》中以詹姆斯·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归国投入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和未来规划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家园政治观”的分析。“家园”在这三部作品当中,分别被赋予了与家族延续、与民族尊严以及与国家复兴的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二章除了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之外,还将结合儿童文学的创作、共同体研究、日本文化理论等,分别从中国儒学思想的“忠、孝、恕”三个方面对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家园”内涵层次呈现进行论述。《余蓝——中国飞娃的故事》讲述的是儿童群体对保卫祖国国土安全的“忠”,《山毛榉》的故事呈现的是家庭中的晚辈对长辈的传统孝道,《巨浪》则讲述了日本人民在自然灾难过后选择放下悲痛,重新燃起希望再建新家园的故事。
第三章采用传记文学研究理论、符号圈理论,结合离散文学、记忆书写等,沿着《异邦客》、《战斗的天使》、《我的中国世界》这三部传记的脉络传承,分别从母亲的地域家园、父亲的精神家园和赛珍珠本人的哲性家园思考三个层次,对两代人漂泊异乡的心路历程进行分析,并指出“自植灵根”是异乡人群体精神家园安顿的明智选择。
第四章采用社会学分析理论,以赛珍珠“天下一家”的愿望为出发点并结合赛珍珠创办的“欢迎之家”故事,再从对混血孤儿和残疾孤儿的关注切入,对赛珍珠人道主义事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剖析,实现“家园政治”主题研究的意义延伸。“家园”的意义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空间,在这个方寸的空间里,一家的“小爱”可以升华为人间的“大爱”,突破空间的局限,从而达到世间博爱的境界。
论文的结语部分全面总结回顾了作家赛珍珠的家园观以及多元化解读的意义,并指出赛珍珠作为“文化边缘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她特殊的写作视角,也决定了她的一生都在思念家园、寻找家园以及建构家园。她笔下的家园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精神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更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也正因为此,赛珍珠努力促进她的中美两个家园的对话、融合与互通,将“处处无家”的遗憾变成“处处有家”的温暖愿望。
本论文共有六个部分,即绪论、论文主体四章和结语。在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家园”主题的选题缘由、“家园政治观”的概念以及内涵,其次梳理了近九十年来,国内外对赛珍珠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新世纪以来取得的各项突破。第三,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以及拟采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论文主体的第一章关注的是赛珍珠的三部小说作品,分别从“家、国、未来”这三个方面对赛珍珠的三部作品进行分类细读。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地三部曲》之《分家》中王家第三代人王源留美归来后,重返祖辈的土地并扎根土地、《龙子》中以林郯一家为代表的中国百姓,对国土的捍卫与抗击侵略、《同胞》中以詹姆斯·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归国投入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和未来规划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家园政治观”的分析。“家园”在这三部作品当中,分别被赋予了与家族延续、与民族尊严以及与国家复兴的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二章除了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之外,还将结合儿童文学的创作、共同体研究、日本文化理论等,分别从中国儒学思想的“忠、孝、恕”三个方面对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家园”内涵层次呈现进行论述。《余蓝——中国飞娃的故事》讲述的是儿童群体对保卫祖国国土安全的“忠”,《山毛榉》的故事呈现的是家庭中的晚辈对长辈的传统孝道,《巨浪》则讲述了日本人民在自然灾难过后选择放下悲痛,重新燃起希望再建新家园的故事。
第三章采用传记文学研究理论、符号圈理论,结合离散文学、记忆书写等,沿着《异邦客》、《战斗的天使》、《我的中国世界》这三部传记的脉络传承,分别从母亲的地域家园、父亲的精神家园和赛珍珠本人的哲性家园思考三个层次,对两代人漂泊异乡的心路历程进行分析,并指出“自植灵根”是异乡人群体精神家园安顿的明智选择。
第四章采用社会学分析理论,以赛珍珠“天下一家”的愿望为出发点并结合赛珍珠创办的“欢迎之家”故事,再从对混血孤儿和残疾孤儿的关注切入,对赛珍珠人道主义事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剖析,实现“家园政治”主题研究的意义延伸。“家园”的意义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空间,在这个方寸的空间里,一家的“小爱”可以升华为人间的“大爱”,突破空间的局限,从而达到世间博爱的境界。
论文的结语部分全面总结回顾了作家赛珍珠的家园观以及多元化解读的意义,并指出赛珍珠作为“文化边缘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她特殊的写作视角,也决定了她的一生都在思念家园、寻找家园以及建构家园。她笔下的家园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精神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更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也正因为此,赛珍珠努力促进她的中美两个家园的对话、融合与互通,将“处处无家”的遗憾变成“处处有家”的温暖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