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完成于1900年,一经问世便闻名遐迩,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
本文以马爱农《绿野仙踪》中译本(以下简称马译)和陈伯吹《绿野仙踪》中译本(以下简称陈译)为研究对象,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探讨马译和陈译实现原文功能对等的策略与方法及其差异。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且最贴切的对等语,而不是拘泥于单纯的形式对等。据此理论,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明确原作的功能,根据儿童读者的身心特点及兴趣,选择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本文首先从语义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对原文本进行分析,明确原文本作为儿童文学所强调的娱乐功能。然后从语义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对马译本和陈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选取典型例证分析两个译本是如何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实现的程度有何不同。
通过对原文本的分析,译本与原文本以及译本与译本之间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1)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它强调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译者应明确原文本的功能,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采用相应的翻译手法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2)马译本和陈译本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本的功能对等。在语义层面和风格层面,马译本与原文的对等程度略高于陈译本,原因是马爱农在这两个层面很好地把握了原作者的创作特点,而陈伯吹从文字表面出发较多,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原作者创作的潜在意图。而在文化层面,两位译者都很好地实现了对文化负载因素的处理,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