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近现代先进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内容和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老舍于“五四”落潮后登上文坛,沿着鲁迅等新文学先驱们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成为继鲁迅之后最为系统而富于独创性地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典范。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对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还有待加强,从中国传统文化寻根溯源上、从哲学层面上关怀不够。本文就从这些研究的薄弱环节入手,以全面深入提炼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的特点为突破口,以总结分析老舍小说建构现代化新人的理想为载体,对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作进一步深入思考,进而探讨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的社会价值。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笔者沿着老舍小说创作的轨迹,简要介绍了老舍对国民性问题探索的心路历程。在早期作品中,老舍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强烈的反省意识、幽默的语言和轻松的笔调嘲讽和批判了国民的种种劣根性。从30年代中期开始,老舍一反喜剧风格,用饱含着忧患意识的笔触继续进行着国民性的探讨。以《四世同堂》为代表的后期作品,显示了他的重新思考和深刻认识,小说有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对民族灾难的深深同情,更多的是对民族精神的高扬和对理想国民的塑造。第二部分,笔者系统地提炼概括了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的五个突出特点。第一,从中外不同民族对比的宏观角度来揭露国民性弱点。老舍把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加以冷峻的全面比较,以此来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第二,在文化批判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国民性批判。老舍小说基于文化理想的文化批判,是建立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后而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念的制高点之上的。第三,从北平市民社会的角度反省和批判国民劣根性。老舍把对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放在北平市民阶层的人物塑造上,经由对市民性格的表现,达到对民族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精神批判。第四,以中庸温和的态度批判国民劣根性。老舍并没有陷入对传统文化和人格的全盘否定,而是表现出了依依留恋之情;在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温和同情的讽刺而不是尖锐犀利的抨击。第五,在反思批判中挖掘国民性亮色。老舍在反思批判中努力挖掘着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宝藏,以此探究能使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第三部分,笔者总结了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理想,即融合东西方优秀国民人格建构现代化新人。笔者认为,老舍理想人格的建构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在早期小说中,他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过于悲观,其人格理想寄植在西方。他所建构的新人形象具有太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并且事实上也根植在了东方,是中西文化的复合体,这与老舍建构理想人格的初衷不甚相符。40年代,老舍高扬传统意识,对传统文化、国民性格有了新的认识,他关注于民族精神的歌颂与张扬,使他理想人格建构的早期倾向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淡,但基本精神并没有改变。在祁瑞宣身上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国民人格、国家观念、追求知识与真理的态度,又散发着儒家文化那种忍辱负重、舍生取义、保家卫国、拯救民族的气节和忧患意识,这代表了老舍此时的“理想人格”。至此,融合东西方优秀国民人格建构现代化新人的理想也基本形成。第四部分,笔者探讨了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的社会价值。首先,笔者从哲学角度、意识形态层面和管理制度层面上分析,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思想在客观上对当时政治具有直接的影响功能;其次,从文化批判、文化改造的角度来看,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思想能对政治产生间接的长远的影响。再次,从老舍所塑造的由人间的好坏善恶、崇高卑下所构成的各种矛盾冲突中,笔者认为,老舍的小说总是流淌着对“恶”的贬抑和对“善”的高扬,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伦理道德感性的比对和权衡取舍,从而具有了伦理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