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立足丰富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历时对比了英汉“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情况。研究发现:  第一,英语“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已见于古英语时期。汉语已见于周朝。参照语义特性可下分为“明示”,“混合”及“隐含”三个次类。  第二,英汉相同点:句法上,“明示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与“混合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均可作前置定语、表语和结果补语,可进入否定构式。“隐含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除此之外另可被程度副词修饰,进入比较式。三者均不可进入祈使式;语义上,共有词汇意义为[+等比性]、[+空间量性]、[+程度量]、[+维度性]和[+估测性]。“明示”还包含[+明示空间]和[+具象],“隐含”包含[+隐含空间]、[+具象]和[+抽象],“混合”结合二者;语法意义共性为[+形容词性]、[+赋量性]及[+静态]。“明示”和“混合”还具有[+限定]、[+状态]和[-等级],“隐含”与之相反;句法语义互动,构式与其他成分互动呈现“STAIR”模式。“明示”、“混合”及“隐含”是英语“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三个历时发展阶段,呈现“顺势”和“逆势”趋势。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复合词构式的语义特征会引发不同的句法表现。  第三,英汉不同点:句法上,英语“明示”与“混合”可作后置定语。“明示”可进入叠加式。“隐含”可进入等比式和叠加式;汉语均可作谓语,且“隐含”可单独进入差比式,极比式和拷贝式;语义上,汉语独有[+谓词性]的语法特征;句法语义互动上,英语[-极限量]“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向[+极限量]转变可另通过补充结构的非和谐性实现。而汉语独特语法特征[+谓词性]赋予其充当谓语的句法特征。  第四,英汉“NA空间”表量复合形容词是“NA”表量构式边缘成员,隐喻、类比及跨界等机制提供了构式生成的可能性,但受到各自语言规则、遴选条件、语用检验等个性和共性因素制约。其内部深层认知机制为一个两级概念整合系统,整合过程中动态性和意象性特征是英汉差异的根源。而其外部操作机制基于构式语法的句法语义互动形成。
其他文献
近年来,翻译界越来越重视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并试图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翻译。本文从写作学的角度,借鉴周姬昌的写作理论以及海耶斯-弗劳尔的写作模型,探讨翻译过
关联理论由斯波铂(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于1986年在合著《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它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该理论有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关联原则认为人类的认
本文梳理了晚清时期通事的译者形象并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基础探究了晚清译者形象形成的社会历史缘由。  论文首先交代了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以及论文框架,然后从译者的个案研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百科全书般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诸如诗词、历史、医学、饮食、经济、风俗、衣饰及家居等众多文化分支。长久以来,《红楼梦》作为中国
本研究选择180名中国学生为实验受试,对英语时间状语从句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指称理解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借鉴Flynn(1981,1988)、Lust(1981)、Lust&Wakayama et al.(1982)、Lust
哈帕·李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南方女作家。1960年,她凭借其唯一一部作品——《百舌鸟之死》成功挺进文坛。小说一经发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被称为一场“夏日
本文用德里达的幽灵理论去解读华裔美国文学的作品《骨》,小说反应的是三代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的生活和内心感受,他们生活在两种文化的边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失落感,像幽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