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鼻咽癌是我国南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发病率为15-50例/10万.NCCN指南目前推荐Ⅱ-IVB期鼻咽癌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诱导/辅助化疗的治疗模式,且诱导化疗在Ⅱ-IVB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其次是鼻咽和颈部复发.诱导化疗可以杀灭早期远处微转移,且诱导化疗后原发病灶的缩小可以为放疗提供更宽的边界.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治疗模式疗效肯定,然而,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同步化疗期间较高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依从性的降低,及同步化疗完成率的降低,抵消了与同步放化疗相比所获得的收益.先前已有研究报道诱导化疗+放疗与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有相似的生存结果,也取得较好的缓解率、及降低远处转移率,该种模式由于在放疗期间未联合同步化疗,使得患者放疗期间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之前研究多采用的是非调强放疗技术,与常规放疗和适形放疗相比,IMRT/VMAT提高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疗效,在调强放疗下,同步化疗是否能给鼻咽癌治疗带来局部/区域控制和生存率的获益尚有争议.
目的
探索Ⅱ-IVB期鼻咽癌患者采用诱导化疗+IMRT/VMAT的治疗模式,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不劣于采用诱导化疗+IMRT/VMAT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模式者,且前者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提高了患者对放疗及之后辅助化疗的耐受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接受放疗和化疗的初诊Ⅱ-IVB期鼻咽癌患者.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实验室检查、CT/MRI报告等资料完整.纳入研究的患者被分为诱导化疗+单纯调强放疗组(IC/RT)和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IC/CCRT).诱导化疗方案包括顺铂+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吉西他滨方案,同步化疗方案为顺铂3周或每周方案.所有患者均在末次诱导化疗后接受IMRT/VMAT放射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周随访,放疗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评估疗效,以后定期随访.根据RECIST1.1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CTCAE3.0标准对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估.根据RTOG放射治疗损伤分级标准对放疗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估.采用IBM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生存资料和单因素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有217例Ⅱ-IVB期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39例患者接受了诱导化疗+单纯调强放疗(IC/RT组),78例患者接受了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治疗(IC/CCRT组).
IC/RT组和IC/CCRT组在放疗结束3月后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分别是91.37%vs.93.60%(p=0.56),61.87%vs.66.67%(p=0.46).两组的5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7.5%,41.8%(IC/RT组)和47.8%,38.4%(IC/CCRT组),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61.87vs.60.33月,p=0.84)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0.87vs.60.33月,p=0.19)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T3-4、N2-3组患者的亚组分析中,两组的OS,PFS同样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多因素分析中,治疗方式(IC/RTvs.IC/CCRT)不是OS和PFS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
在诱导化疗阶段,两组的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和3-4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在放疗过程和治疗后随访中,相比IC/RT组,IC/CCRT组观察到更高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低(3.60%vs.20.51%,p<0.00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2.16%vs.41.03%,p<0.001),急性黏膜反应(29.50%vs.47.44%,p=0.01)及口干(34.53%vs.48.72%,p=0.04).此外,两组间血小板降低、贫血、放射性皮肤损伤、耳损伤(耳聋/耳炎)、颅神经损伤和颈部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诱导化疗+IMRT/VMAT治疗Ⅱ-IVB期鼻咽癌患者有较好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不劣于采用诱导化疗+IMRT/VMAT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模式者,且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在调强放射治疗时代,同步化疗在鼻咽癌治疗的地位仍需进一步研究.
鼻咽癌是我国南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发病率为15-50例/10万.NCCN指南目前推荐Ⅱ-IVB期鼻咽癌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诱导/辅助化疗的治疗模式,且诱导化疗在Ⅱ-IVB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其次是鼻咽和颈部复发.诱导化疗可以杀灭早期远处微转移,且诱导化疗后原发病灶的缩小可以为放疗提供更宽的边界.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治疗模式疗效肯定,然而,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同步化疗期间较高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依从性的降低,及同步化疗完成率的降低,抵消了与同步放化疗相比所获得的收益.先前已有研究报道诱导化疗+放疗与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有相似的生存结果,也取得较好的缓解率、及降低远处转移率,该种模式由于在放疗期间未联合同步化疗,使得患者放疗期间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之前研究多采用的是非调强放疗技术,与常规放疗和适形放疗相比,IMRT/VMAT提高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疗效,在调强放疗下,同步化疗是否能给鼻咽癌治疗带来局部/区域控制和生存率的获益尚有争议.
目的
探索Ⅱ-IVB期鼻咽癌患者采用诱导化疗+IMRT/VMAT的治疗模式,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不劣于采用诱导化疗+IMRT/VMAT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模式者,且前者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提高了患者对放疗及之后辅助化疗的耐受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接受放疗和化疗的初诊Ⅱ-IVB期鼻咽癌患者.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实验室检查、CT/MRI报告等资料完整.纳入研究的患者被分为诱导化疗+单纯调强放疗组(IC/RT)和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IC/CCRT).诱导化疗方案包括顺铂+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吉西他滨方案,同步化疗方案为顺铂3周或每周方案.所有患者均在末次诱导化疗后接受IMRT/VMAT放射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周随访,放疗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评估疗效,以后定期随访.根据RECIST1.1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CTCAE3.0标准对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估.根据RTOG放射治疗损伤分级标准对放疗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估.采用IBM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生存资料和单因素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有217例Ⅱ-IVB期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39例患者接受了诱导化疗+单纯调强放疗(IC/RT组),78例患者接受了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治疗(IC/CCRT组).
IC/RT组和IC/CCRT组在放疗结束3月后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分别是91.37%vs.93.60%(p=0.56),61.87%vs.66.67%(p=0.46).两组的5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7.5%,41.8%(IC/RT组)和47.8%,38.4%(IC/CCRT组),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61.87vs.60.33月,p=0.84)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0.87vs.60.33月,p=0.19)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T3-4、N2-3组患者的亚组分析中,两组的OS,PFS同样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多因素分析中,治疗方式(IC/RTvs.IC/CCRT)不是OS和PFS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
在诱导化疗阶段,两组的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和3-4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在放疗过程和治疗后随访中,相比IC/RT组,IC/CCRT组观察到更高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低(3.60%vs.20.51%,p<0.00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2.16%vs.41.03%,p<0.001),急性黏膜反应(29.50%vs.47.44%,p=0.01)及口干(34.53%vs.48.72%,p=0.04).此外,两组间血小板降低、贫血、放射性皮肤损伤、耳损伤(耳聋/耳炎)、颅神经损伤和颈部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诱导化疗+IMRT/VMAT治疗Ⅱ-IVB期鼻咽癌患者有较好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不劣于采用诱导化疗+IMRT/VMAT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模式者,且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在调强放射治疗时代,同步化疗在鼻咽癌治疗的地位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