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知情同意原则是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中的正当性支撑,通过设置“知情-同意”步骤,修补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者之间并不平等的法律关系,维持一个相对平衡,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但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换更为频繁,信息利用也更为广泛。这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情同意原则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比如信息处理者虽履行了告知程序,但由于知情同意条款晦涩难懂导致信息主体对同意后果不明等原因,主体常处于“告而不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情同意原则是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中的正当性支撑,通过设置“知情-同意”步骤,修补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者之间并不平等的法律关系,维持一个相对平衡,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但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换更为频繁,信息利用也更为广泛。这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情同意原则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比如信息处理者虽履行了告知程序,但由于知情同意条款晦涩难懂导致信息主体对同意后果不明等原因,主体常处于“告而不知”的境地;严格执行形式单一的“完全的知情同意”模式既不能满足信息利用的多元化需求,也不经济;信息主体往往面临不同意就不能使用服务的窘境,从而被迫选择同意等。鉴于目前知情同意原则在实践中阻碍重重,在我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果要坚持此项制度那又该如何完善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成为重要议题。问题背后不仅涉及法律规范或逻辑推演,还关乎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与平衡。论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针对目前学界对知情同意原则产生的分歧,从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法律规定入手,介绍知情同意原则的基本内涵,探究了该原则存在的理论依据和法理基础,论证其存在的必要性。本文认为,知情同意原则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通过履行告知义务让信息主体知情,并且获得信息主体的同意之后,信息处理行为才具有合法性,以达到保护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过程公平合法的双重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同意是独立于信息处理者告知的单方法律行为,并非双方约定。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评估代表企业的隐私与个人信息政策,对知情同意原则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为后文对知情同意原则提出建议和细化做铺垫。其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损害同意基础、信息主体“理性决策”的能力存疑、信息流通缺乏用户控制,以及知情同意原则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包括:知情同意原则的目的与信息流通存在矛盾、信息主体知情效果以及同意有效性难以保证和实践中产生的高成本等,加之立法层面的不完善以及实施环境偏差,综合作用之下导致知情同意原则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第三部分提出重视个人信息分类,并在其基础之上对知情同意条款进行区别化设计。本文建议个人信息的分类不仅可以从信息类别入手,还可以依据信息的处理阶段、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主体及信息利用场景等不同特征进行区分。在完善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信息处理采用区别化的知情同意条款:比如在知情步骤中,将敏感程度高和风险系数大的信息处理置于隐私与个人信息政策醒目位置,而一般信息可不做警示提醒,以降低阅读难度。在同意步骤中,针对不同信息,将明示同意与默示同意,概括同意与逐项同意结合适用。第四部分基于前文的讨论,从完善隐私与个人信息政策的角度对知情同意提出改进建议。本文建议首先应完善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同意模式;其次针对信息主体的被迫同意窘境,建立“付费不同意”制度寻求更高程度的个人信息保护;最后在动态层面打破目前一次性同意的局限,通过完善信息主体和信息处理者的后续沟通建立动态同意模式以完善信息二次利用同意规定。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网络域名被广泛用于商业活动中。注册、使用域名引发的法律纠纷层出不穷,其中,涉及在域名中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案件数量最多,案件事实与法律关系也最为复杂。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检索了40份关于在域名中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包括33个涉及利用域名运营网站的案例,用于分析域名侵害注册商标的法律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纠纷性质将33个案件分为域名侵害商标权纠纷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动摇了合同的基础,或者使合同基础丧失,如果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梳理情势变更在我国法律中的来龙去脉,了解情势变更在立法中的变化,研究情势变更历次变化背后的学术讨论,对理解《民法典》第533条情势变更制度具有积极意义。除引言外,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经济合同法》第27条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愈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产生交融的背景下,网络游戏在人们休闲娱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现实中侵入网络获取游戏装备的案件频发。这类行为应否乃至在多大程度上入罪,是近年刑法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具体问题。近年刑法理论取得的共识是:这类行为明显具有危害性,尽管网络游戏装备可否归属财产存在争议,刑法适度介入是必要的。但正是游戏装备的法律性质相对模糊,在我国游戏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诸多侵入
在监察调查程序中,监察机关收集到的证据材料要经过《监察法》第33条第3款的检验合格,方能作为案件处置的依据。但是目前有关机关并未公开如何适用该条文的规定,各方关于监察非法证据认定的标准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来自实践和理论的观点也尚未统一。因此,有必要结合监察调查实际情况,对监察调查程序中非法证据认定的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第一部分着重
新修《证券法》首次将自愿性信息披露纳入规定,明确鼓励上市公司积极自愿披露,同时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提出明确要求,划定底线。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规范首次在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不仅体现了监管机关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性地规制自愿性信息披露,更是监管机关在多年的监管实践中总结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国信息披露监管的重心集中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尽管这几年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工作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深沪交易所积极履行一线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拉开了国内家事审判改革的帷幕,并于两年后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改革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意见”),意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对于家事调查,意见对家事调查员的来源、职责的内容和行使方式,以及家事调查报告内容和性质等内容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试行办法。在实践中,家事调查员制度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减
2019年11月最高院发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后,对赌协议纠纷中目标公司股权回购条款在效力问题上基本已不存在争议,裁判焦点集中于回购的可履行性。由于目标公司回购股权涉及到对资本维持原则的违反,法院参照《九民纪要》规定,以是否完成减资作为是否支持回购履行请求的依据。由于该套“减资前置”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无法实际发挥作用,实践中投资方的实际履行请求均得不到法院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第三人代偿税收债务的案件层出不穷,但由于税收之债第三人代偿理论的薄弱以及相关法条的缺失,导致司法机关对税收之债第三人代偿的性质认定不一,并且对第三人代偿后的相关衍生权利认识不足。本文试图在税收之债理论的基础上,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焦点问题为逻辑起点,从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三个角度论证税法援引第三人代偿制度的可行性,最后尝试从宪法和法律两个层面构建税收之债的第三人代偿制度体系。除引
《民法典》已经正式施行,很可惜的是,有关夫妻个人债务的清偿规则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依然还是一片空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例如《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六条等,也只能进行是否成立夫妻个人债务的认定,并没有涉及到清偿的问题,也无法切实破解“执行难”的局面。自2018年《共同债务解释》出台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的风向似乎也开始偏向于保护夫妻个人债务中未举债一方的利益,这使得夫妻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同时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进行了特别强调。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识别技术日新月盛,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深化。一方面,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牵涉到信息主体多项重要权益,另一方面,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应用已深入社会各方面,成为新的“财富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