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电子器件不断朝着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高效的热量传输和转化技术是适应电子器件不断往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石墨烯这一二维纳米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电学和热学性能、稳定的化学性质、丰富的原材料来源等优势受到研究人员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且,石墨烯材料在纳米尺度的热质传递机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所展示出的宏观性能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对其热质传递机理和精准调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论文通过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器件不断朝着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高效的热量传输和转化技术是适应电子器件不断往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石墨烯这一二维纳米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电学和热学性能、稳定的化学性质、丰富的原材料来源等优势受到研究人员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且,石墨烯材料在纳米尺度的热质传递机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所展示出的宏观性能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对其热质传递机理和精准调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论文通过多种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开展了对垂直取向石墨烯在界面增强传热与传质过程的研究。通过利用垂直取向石墨烯的独特取向性结构在高效导热介质中构建了连续的热流通道。而对更加微观的界面换热过程,则利用石墨烯纳米翅片结构来研究界面换热。通过实验手段表征了通过共价键与基底连接的石墨烯纳米翅片对提升整体系统传热水平的贡献。在技术应用方面,综合了垂直取向石墨烯在界面传热和离子吸附边缘效应等的多方面优势,设计了可以在微小空间内将热能转化成电化学能的温差电容装置,并提高了碳基材料作为电极的温差电容能量转换效率。通过在电绝缘的氮化硼薄膜上生长垂直取向石墨烯,添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后获得同时具备高导热性能和电绝缘性能的热界面材料。测试对比表明,垂直取向石墨烯充分利用了石墨烯极高的面内热导率,与氮化硼薄膜共同在热界面材料中可以构建高效定向的导热骨架,这一结构在29.3 vol%的填充比下,将高分子聚合物PMMA的热导率从0.2 W m-1 K-1提高到4.03 W m-1 K-1,有效地提高了石墨烯等高导热填料对提高整体复合材料热导率提升的效率。利用改进后的有效介质理论对微观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间层薄膜的厚度等相关参数对整体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并且利用有限元模型的分析手段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纳米片尺寸的增大对整体复合材料热导率有促进作用。将垂直取向石墨烯作为基础的热界面材料用于实际高功率密度器件的散热,获得了良好的散热效果,证明了垂直取向石墨烯在应用于提高高分子聚合物热导率中的潜力。在混合体系的传热过程中,内部材料之间的界面热阻成为了阻碍整体体系导热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的加强往往有损材料本身的传热行为。并且对石墨烯在水中的界面热阻的测量存在困难,这也是受限于测试手段的研究难点。利用表面均匀覆盖有垂直取向石墨烯纳米翅片的石墨烯三维泡沫结构对这一微观层面的传热行为进行研究。这一三维结构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一步制备得到。在这一结构中,石墨烯纳米翅片与基底通过共价键牢固连接,既保证了稳定性,同时保证了材料内部的传热效率,也大大增加了界面换热面积。在纳米翅片的作用下,石墨烯与水的界面换热效率有所提高。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出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与水的界面热阻明显小于普通石墨烯平面热阻,并且借助三维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通过闪射法测试含水体系的热导率。从结果可以看出同样体积填充比下,带有垂直取向石墨烯纳米翅片的体系热导率要高5%左右,在0.26 vol%的填充比下,将水的热导率提高到2.61 W m-1 K-1。可以通过热导率数据的定性判断,垂直取向石墨烯纳米翅片对降低界面热阻和提高整体混合体系热导率的作用。在充分利用垂直取向石墨烯在界面换热、本身高比表面积和高导电性等多方面综合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以其作为电极的温差电容应用,可以用于回收在微小空间内的释放废热,将其变为储存于电容中的电化学能。在对垂直取向石墨烯进行表面臭氧处理后,可以将温差电容在温度梯度下的电压响应水平从0.18 m V K-1提高到1.0 m V K-1,提高了~4.6倍,并且这一水平远高于其余碳基电极材料。尝试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来揭示其内部机理。模拟结果显示石墨烯表面的官能团提高了电极的极性,在离子吸附过程中提高了电荷转移的效率。同时,臭氧处理后电容的储能性能提升了~1.29倍。因此,通过臭氧处理后,垂直取向石墨烯的温差电容在单次热充电的情况下,将可回收能量提高了~34倍。这一结果证明了电极侧对温差电容热能回收的重要性和碳基材料在温差电容中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突破性创新的涌现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企业和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涌现,行业格局不断被深度重构,驱动着竞争格局发生着演变。为应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采取联盟竞合方式获取关键异质资源,以保证核心产品的顺利交付并实现市场价值。然而,现实中超过50%的竞合关系未能产生预期结果。由于竞合是产生结果的手段和渠道,如此高的失败率表明竞合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竞合过程潜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是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心搏量减少,而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左室射血分数尚处于正常范围内的一种心力衰竭。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成为目前最具挑战性的临床综合征之一。然而,以慢性心衰常规治疗方式如β受体阻滞剂、RAAS系统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均不能有效降低其住院率及死亡率。
随着深度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等多组学测序数据迅速积累,为发现生物体的细胞类型构成、理解细胞内基因调控机制,进而解析重大遗传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然而,全方位解读这些生物大数据,目前还面临利用生物大数据推理复杂生物知识不够精确、对生物大数据多源异质协同分析不够细致等局限。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解决上述关键
对流尺度天气系统由于水平尺度小、生命期短、三维结构复杂等特征,导致对其及时并准确地预报成为难点,如何通过对流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及其资料同化系统提高对该类天气系统的预报及预警能力是目前全球业务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关注的重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解释并表征对流尺度资料同化中的各种误差,从而优化背景误差协方差与观测误差协方差。因此,本文基于对流尺度集合资料同化系统,分别探究了模式误差中的微物理不确定性
目的气管插管技术在急诊科应用广泛。由于患者病情重、医师插管条件有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急诊行气管插管时常常出现各种并发症。然而国内尚无关于急诊气道并发症的类型、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大数据统计资料。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就全国急诊科气管插管情况展开横断面调查,阐述整个插管过程中患者、操作者的特征,设备、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首次插管成功率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从急诊气道管理中筛选出更
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第四大癌症致死原因。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类型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总病例数的九成。超过90%的肝癌患者都具有慢性肝病的背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是肝癌发生发展最重要的高危因素。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制定的肝癌诊疗指南推荐对大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正朝向大规模化、高端化、复杂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在这一趋势下,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保障工业过程安全可靠运行的必要手段,以异常检测、故障诊断、软测量等为典型应用的工业监控技术能够及时检测出工业过程的异常,包括设备运行异常与质量异常,并诊断出故障类型以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获得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普遍重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蓬勃发展与各类
目的临床上节段性骨缺损修复常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单纯具有骨传导性能的人工骨修复材料已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利用3D生物打印和化学表面接枝技术,构建负载HACC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羟基磷灰石(HA)复合多孔支架,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综合评价其材料学和生物学特性,旨在研制出兼具理想抗菌性能和成骨能力的新型人工骨修复材料。方法1.通过3D打印和化学表面接枝技术制备PLGA/HA
目的:气虚型肝癌(Qi-deficiency liver cancer,QDL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传统医学在肝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参是中医临床治疗“气虚”重症不可缺少的中药之一,其独有的功能在气虚体质的肿瘤治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现代医学对人参治疗肿瘤的研究较多,但对气虚型肝癌的相关研究较少,其中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人参不同有效部位治疗气虚型肝癌的药效学评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中年妇女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我国宫颈癌的防治形势更加严峻,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化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广谱抗癌药紫杉醇是晚期宫颈癌化疗的一线用药,但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Taxol?选择使用助溶剂Cremophor EL和无水乙醇来溶解紫杉醇,成为第一个获批用于临床的紫杉醇剂型。但遗憾的是,助溶剂相关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