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创新扩散研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当代政策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既有研究文献发现,政策创新通常以水平或垂直的机制进行扩散。然而,大部分理论成果诞生自美国和欧洲国家等实行选举民主的发达经济体,具有原创性的本土理论框架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研究的立论基础是,政策创新扩散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地方政府享有中央政府赋予的采纳公共政策的自主权。即使在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只要地方政府对地方事务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水平扩散机制依然有可能塑造其决策行为。据此,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西方语境下关于政策创新扩散机制的研究结论是否可以应用在中国情境中?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增长了近十倍,推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刻不容缓。2000年建设部确定8座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后的二十年间,垃圾分类政策逐渐在各地城市间扩散蔓延开来,其总体扩散趋势呈现为“潜伏期”、“渐进期”与“爆发期”相衔接的“反R型”扩散曲线。作者观察发现,“渐进期”处于中央政府两次集中的推广动员行动之间,这一时期可能存在尚未探明的水平驱动机制。因此,本研究以渐进期垃圾分类政策城际扩散活动为例,探寻地方政府推进政策创新扩散活动的驱动机制。
识别和测量特定机制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为此,作者引入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配对事件史分析法。与一般的事件史分析不同,配对法使用“地区配对一年份”作为分析单位。在配对关系中,每一个地区都是潜在的政策创新的发送方和接收方,被解释变量用于识别两地是否存在潜在的政策扩散现象,解释变量则是通过比较两地在某些特征指标上的差异来量化扩散机制,这就为扩散机制的操作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作者筛选了在渐进期采纳政策的26座城市,根据配对法的编码方法,将26座城市进行一对一配对,得到以“城市—城市—年”为分析单位的原始数据集,之后,使用Stata建构具有二分因变量的离散时间logit回归模型。为了修正稀有事件偏差,作者继续构建clog-log模型和relogit模型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回归系数。
综合三个模型的结果,本研究为政策创新扩散理论提供了如下经验支持:在扩散渐进期,模仿机制和社会化机制是推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城际扩散的主要驱动机制,但学习机制、竞争机制和邻近效应的作用不明显,邻近效应对上述水平扩散机制的放大效果亦不明显;人口规模越大和生活垃圾清运量越高的城市越不容易采纳该政策,但财政收入充裕的城市政府更倾向于采纳该政策。
研究结论说明,在垃圾分类政策扩散案例中,学习机制与竞争机制的缺位导致非理性决策机制在扩散渐进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与自上而下的垂直机制一起,塑造了中国式“反R型”的政策创新扩散曲线。因此,作者认为,培育一种有益于地方政府间展开良性互动的府际学习机制和府际竞争机制也许应该成为实践者今后关注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增长了近十倍,推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刻不容缓。2000年建设部确定8座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后的二十年间,垃圾分类政策逐渐在各地城市间扩散蔓延开来,其总体扩散趋势呈现为“潜伏期”、“渐进期”与“爆发期”相衔接的“反R型”扩散曲线。作者观察发现,“渐进期”处于中央政府两次集中的推广动员行动之间,这一时期可能存在尚未探明的水平驱动机制。因此,本研究以渐进期垃圾分类政策城际扩散活动为例,探寻地方政府推进政策创新扩散活动的驱动机制。
识别和测量特定机制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为此,作者引入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配对事件史分析法。与一般的事件史分析不同,配对法使用“地区配对一年份”作为分析单位。在配对关系中,每一个地区都是潜在的政策创新的发送方和接收方,被解释变量用于识别两地是否存在潜在的政策扩散现象,解释变量则是通过比较两地在某些特征指标上的差异来量化扩散机制,这就为扩散机制的操作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作者筛选了在渐进期采纳政策的26座城市,根据配对法的编码方法,将26座城市进行一对一配对,得到以“城市—城市—年”为分析单位的原始数据集,之后,使用Stata建构具有二分因变量的离散时间logit回归模型。为了修正稀有事件偏差,作者继续构建clog-log模型和relogit模型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回归系数。
综合三个模型的结果,本研究为政策创新扩散理论提供了如下经验支持:在扩散渐进期,模仿机制和社会化机制是推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城际扩散的主要驱动机制,但学习机制、竞争机制和邻近效应的作用不明显,邻近效应对上述水平扩散机制的放大效果亦不明显;人口规模越大和生活垃圾清运量越高的城市越不容易采纳该政策,但财政收入充裕的城市政府更倾向于采纳该政策。
研究结论说明,在垃圾分类政策扩散案例中,学习机制与竞争机制的缺位导致非理性决策机制在扩散渐进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与自上而下的垂直机制一起,塑造了中国式“反R型”的政策创新扩散曲线。因此,作者认为,培育一种有益于地方政府间展开良性互动的府际学习机制和府际竞争机制也许应该成为实践者今后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