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历史成本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在这个过程中,能及时全面地反映未来经济环境变化的公允价值应运而生,其用途日益广泛。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至今已取得了许多显著的研究成果,并逐渐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自1998年公允价值首次出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便也成为了倍受瞩目的一个会计问题,人们开始纷纷讨论这样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是否适合在我国应用。然而随之而来的许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造假案使得官方和理论界人事不得不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在有些准则中甚至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的加快,在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已由是否需要采用转向了如何运用方面,此时再选择回避公允价值的做法已明显不合时宜。因此,2006年2月,财政部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增加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也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但这是否表明公允价值将会在我国实际中得到全面的应用呢?我国是否具备了全面采用公允价值的土壤呢?我们该如何利用国际研究成果指导和评价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呢?笔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带着这样的问题,选择了本题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运用对企业价值、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我国会计业务中推行公允价值存在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文认为,尽管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随着政府指导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提高,资产评估技术的不断发展,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将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