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环境温度与人类精液质量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武汉市环境温度与人类精液质量之间的潜在关联性,并探索颗粒物(PM2.5)与环境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
  方法:选取2013年4月8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武汉市某医院进行精液分析的1780名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武汉市2013年-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数据(PM2.5、O3、NO2)。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别探讨在精液检查前0-9天、10-14天、70-90天和0-90天环境温度(日平均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最高温度)与精液质量(包括精子浓度、正常精子形态百分比和进行性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温度与PM2.5之间的交互作用。
  结果:(1)滞后0-90天环境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的暴露水平分别为(17.37±7.50)℃、(13.18±7.79)℃、(22.77±6.96)℃。而PM2.5和NO2的浓度在滞后70-90天的暴露窗口最高,平均值分别为(93.91±44.40)μg/m3和(58.85±17.90)μg/m3,O3和相对湿度在滞后0-9天的暴露窗口最高。研究对象精子浓度、精子正常形态百分比和前向运动精子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6.32±50.17)106/ml、(20.70±19.92)%和(29.55±16.39)%。
  (2)除滞后0-9天的环境温度与精子浓度的暴露效应曲线为线性外,其他窗口期环境温度与精液质量的曲线均为倒U形。四个暴露窗口下的环境平均温度与正常精子形态百分比之间均存在关联性,当环境温度≤阈值时,关联性为正值。环境温度高于阈值时,滞后0-9、10-14、70-90和0-90天的环境平均温度每升高1℃,精子正常形态百分比分别下降2.038(1.292~2.783)%、1.814(1.217~2.411)%、0.934(0.617~1.251)%和1.604(1.258~1.951)%。并未在滞后0-9天的窗口下发现环境温度与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精子率之间的关联性。
  (3)控制了污染物(PM2.5、O3、NO2)的效应后,呈现了相似的结果,关联性仍然存在。
  (4)在四个暴露窗口中,大部分PM2.5与环境温度的相互作用的P值小于0.05。当环境温度暴露水平高于阈值时,平均温度每升高1℃,PM2.5≤P50组和PM2.5>P50组的精子正常形态百分比分别下降0.979(0.659-1.299)%和3.559(0.251~6.867)%。
  结论:环境温度对精液质量存在阈值效应,环境温度高于阈值时,PM2.5能增强环境温度对精液质量的效应。
其他文献
该文通过多种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光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活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BiO-VO和BiO-YO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对催化剂制备的有关影响因素,如物料配比、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等进行了研究.采用固体漫反射紫外扫描(DRS)、X射线衍射(XRD)、综合热分析(TG-TDA、DSC)、傅立叶红外扫描(FT-IR)、正电子湮没(PLS)等现代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关联其活性数据,得出催化
该论文在对国内外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溶胶-凝胶法在石英光学纤维上成功制备了牢固的锐钛矿型TiO2膜,设计了两种新型的光学纤维载TiO2膜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聚光型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和非聚光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选取苯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4-氯酚三种有机物以及自来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物浓度测定、TOC测定、紫外扫描、紫外254nm吸光度(A254)、液相色谱分析
学位
本研究通过四个试验研究了不同大豆油、精料、碳酸氢钠和莫能菌素水平对绵羊瘤胃和血浆中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和反11-油酸(C18:1t-11)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大豆油水平能够提高瘤胃内容物和血浆中反11-共轭亚油酸和反11-油酸的含量,大豆油的添加水平不宜超过4%;提高精料水平会降低瘤胃内容物和血浆中反11-共轭亚油酸和反11-油酸的含量,为提高瘤胃和血浆中反11-共轭
学位
目的:探究妊娠期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暴露与子代发育迟缓之间的关联。  方法:本研究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以青山区及武昌区三所幼儿园全部在读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儿童及父母的相关资料,包括儿童性别、月龄、出生体重、胎龄、生产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产次、母亲身高、孕期母亲二手烟及酒精暴露、孕前及分娩时母亲体重、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通过问卷
学位
目的:评价PM2.5中碳质组分对健康大学生PEF的急性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小组定群研究方法,选择37名健康在校大学生,持续测量早晚肺功能PEF,同时监测细颗粒物含碳组分质量浓度和温湿度变化。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均持续14天,秋季(2009年10月29日~2009年11月11日)、冬季(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春季(2010年3月24日~2010年4月6日)、夏季
目的:  分析湖北省参加孕检女性的婚姻匹配模式现状及不同出生年代女性婚配模式的变迁,并探讨婚姻匹配模式与女性心理压力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以参加2016年湖北省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239303名参检女性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出生年代划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970~1974(70后)、1975~1979(75后)、1980~1984(80后)、1985~1989(85后)、1990~1994(90后
目的:探索2015年至2016年全国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定量评估归因于PM2.5暴露的人群死亡风险效应。  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336个地级市PM2.5小时值数据及全国非意外死亡数据,肺癌(LC)、缺血性心脏病(IHD)、中风(Stroke)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因别死亡率数据,对全国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索,并结合整合暴露反应
目的:  了解嫖客的性伴情况,与不同性伴间发生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情况,其中重点关注嫖客在商业性行为中的安全套使用状况;了解嫖客在商业性行为中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相关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为性传播疾病,尤其是HIV的干预提供针对性建议。  方法:  通过外展人员招募与滚雪球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11-12月在开远市招募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嫖客的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性行为史,同时收集8ml静脉
学位
目的:  通过对全球健康领域国际咨询服务能力培训开展详细的项目评价,了解学员咨询服务知识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培训课程对学员个人和专业发展的影响,探索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方式,为今后开展类似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一套完整的培训实施框架,注重培训项目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在培训目标、学员需求调查以及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为期3天的以学员为中心的全球健康领域国际卫生咨询服务能力培训
学位
目的:  掌握2010-2017年武汉地区女性生育年龄、高龄产妇占比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年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  以2010-2017年在武汉市妇幼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登记、孕24-42周、单胎妊娠且常住地为武汉地区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使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010-2017年武汉女性生育年龄以及高龄产妇占比的时间趋势;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