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态度日益成为影响劳动效率的主要因素的当代,随着主体性意识的提高,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社会间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和快捷,从而使得劳动者对于劳动的价值符合尺度和尊严要求有了更多更深层的关注。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提交了题为《体面的劳动》的主旨报告,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的概念。[1]报告认为,国际劳工组织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人们对劳动体面劳动价值不仅仅指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效果或者工作机会的一种平等和尊严,而且更重要的是体面劳动的主体即劳动者能够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要让劳动者能意识到自己对体面劳动的一种主导性或主体性作用。也就是说,体面劳动的客体即社会当然应该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尊严劳动的工作平台,而且,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劳动者应该深切的从一种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或体量自己的劳动的价值。体面劳动的问题研究,这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课题。说它是一个老问题,是因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就提出并关注了这个问题;说它是一个新课题,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面劳动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价值论方面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面劳动”这一社会现象和提法,从价值论的层面进行解读和诠释,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选题范围,对体面劳动问题的全面深入地思考,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哲学价值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因而确定这一选题,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本文的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性质和构成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探讨体面劳动。关于体面劳动的性质主要分析体面劳动的本质属性和体面劳动的客观性。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体面劳动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在价值学的维度下研究体面劳动价值的哲学内涵,阐释体面劳动价值的客观的社会实践基础及其客观的源泉,为探讨体面劳动的价值论意蕴做铺垫。另一方面是“体面劳动价值的构成”,力图将体面劳动从内容到形式作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价值论解析。在此基础上还将从绝对性即稳定性及相对性两个方面分析体面劳动价值的内容,并进一步解析体面劳动价值的从物质到非物质的形式问题。第二部分,是涉及体面劳动价值的标准。因为主体自身的文化水平、受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素质等等原因导致对于体面劳动价值的评价标准的良莠不齐。本部分着力探讨导致劳动者对体面劳动标准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即从主体性的客观利益和需要出发探讨主体外在和内在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不同的标准。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对于体面劳动价值的评价问题。提到评价就当然有个评价依据和结果问题,笔者在本部分试图有所创新。在评价依据的论述中将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作为最主要的评价依据,因为体面劳动中所讲的“体面”,具体到劳动实践中来讲,无非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物质方面的体面。即劳动过程和结果要能首先满足体面劳动的主体—劳动者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这是体面劳动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关于精神方面的体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能满足劳动者对于诸如尊严、价值、满足等相对于物质层面来说的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也就是能让人获得一种全面发展。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相关理论,论证对于体面劳动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实践将最终检验评价的正确与否以及正确的程度问题。“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虽然从价值论的维度深入探讨体面劳动的性质、内容、价值评价及标准是体面劳动本身应有之意,但是现实劳动制度及保障体系并不尽完善,劳动者的素质和自我实现意识也参差不齐,因此深入探讨体面劳动的价值论意义就成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第四部分,体面劳动价值的实现路径,这是本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前面讨论了体面劳动价值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但是提到体面劳动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体面劳动的劳动者的价值实现问题。因为理论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归实践,对具体的实践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所以这一部分将体面劳动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体面劳动价值的实施现状和产生的根源开始分析,试图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具体展开对体面劳动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