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区公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最常接触的绿色空间,对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试图从建成环境的视角理解居民到访使用不同社区公园的原因。然而,随着研究深入,建成环境这一概念日趋泛化,从经典的3D(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和设计)理论被扩展到5D、7D乃至更多,与人类行为的的关联也越来越远,导致建成环境和空间行为间的关系日趋模糊。同时,不同指标之间测度方法的差异也导致同一指标之间出现不同的研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零售供应链对城市物流空间重构及其环境效应研究(418011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职住地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模式选择及碳排放的影响(4157114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公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最常接触的绿色空间,对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试图从建成环境的视角理解居民到访使用不同社区公园的原因。然而,随着研究深入,建成环境这一概念日趋泛化,从经典的3D(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和设计)理论被扩展到5D、7D乃至更多,与人类行为的的关联也越来越远,导致建成环境和空间行为间的关系日趋模糊。同时,不同指标之间测度方法的差异也导致同一指标之间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相关研究需要更能反映现实世界真实情况的测度方法来开展研究。本研究聚焦于居民对社区公园使用差异,在对可达性等概念做了深入分析后,本研究旨在考察街道连通性这一关键指标的影响。本研究社区公园使用数据来自实时的腾讯用户密度数据,同时利用路线规划API和开放的街道地图数据,从街道连通性的源起、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解析后,提出了更能真实反映街道现状的测度方法。本研究分析了深圳市366个社区公园不同使用模式、不同区域、不同使用时段等多种情况下街道连通性对其使用的影响重要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关键建成环境要素对社区公园使用的非线性效应。最后,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算法,构建了基于街道连通性等关键性指标的社区公园使用预测模型。并通过街道连通性模拟数据集更能够更加深入解读了街道连通性对提高社区公园使用的重要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本研究发现街道连通性是影响社区公园使用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作用会随着区域与使用时段发生变化。同时,面积是影响社区公园使用的最关键变量,社区公园周边建筑密度、人口数、商业服务业设施数量也会影响社区公园使用。工作日与休息日关键变量有一定区别,但变量上区别较小。同时,各建成环境变量对社区公园使用存在非线性影响关系,可指导具体的规范指标制定。本研究还发现利用街道连通性等关键建成环境要素可以有效预测社区公园使用。本研究从关键建筑环境的角度深化了社区公园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园具有支撑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市场宏观经济、信贷环境和信用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逐渐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已成为目前金融市场重点关注的问题。应收账款凭借自身的特性在现代经济及金融市场上获得关注,逐步成为一项创新的融资方式。企业通过借助内部较多的应收账款质押给商业银行进行融资活动,以此盘活企业的流动资金,使其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拓宽其
当前,城市发展从增量时期转向存量时期,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高等级购物需求越来越大,购物中心迅速发展并成为承载居民购物消费的重要场所。但是,层级化发展的购物中心并没有带来本地消费的集聚,跨区消费现象依然盛行。居民远距离跨区消费的微观个体出行行为在宏观上反映的是城市内部之间的空间交互,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空间交互在消费出行中仍然适用,但是由于数据获取难度高,这种消费行为很少关注城市层面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当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设轻维护”、“重数量轻质量”,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公共服务供需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构建一套能够检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评估体系十分有必要。本文引入公共服务设施效能的概念,研究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效能评估体系的构建。结合实地调研以及文献归纳
公共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绿色、高效、运量大的特点,同时作为政府部门提供的便民出行服务,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城市居民最普遍、最多的通勤需求中。公共交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居民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但公共交通是否能够较好地支持城市居民通勤活动、减少公共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服务的效率,这就需要评估公共交通对于居
地铁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定是持续的。广州作为中国TOD模式的先行者,同时广州地铁交通未来建设中仍有大批的地铁交通建设工作要完成。科学地分析地铁建设影响下广州地铁站域空间形态体现出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以后地铁建设与城市格局的协调发展提供更好的策略与建议。研究首先界定了地铁建设过程,不仅包括地铁站点的开通还包括地铁网络持续建设中站点中心性的变化,基于此从类型学
政府通过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方式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夹心”阶层人群提供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本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但由于政府和开发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与建设速度,导致现有保障性住房出现位置不合理等现象,进而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为解决保障性住房空间失衡问题,现有研究者多是致力于从单一角度探寻保障性住房空间优化的方法,而从多角度结合探讨保障性住房空间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凤毛麟角。为对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提供
CAZ(中央活动区)作为当代CBD(中央商务区)的新形态,城市中心区发展的新趋势,对其空间模式探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前对空间模式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描述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各个构成要素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逻辑,对于空间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定性为主,定量的测度和解析比较匮乏,而空间关系往往才是表面形式之下更为深层次的内容及本质。近年来,网络分析法为空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工具,使得从空间形态和空
大多数街道均同时具备生活性与交通性功能。街道的生活性功能造就了丰富的活动,活动激发街道活力。由于过去街道的生活型被忽视,因此,街道的活力问题成为了当前街道研究的重要课题。又因为主体建模方法在街道活力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引入主体建模方法,以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以儿童、青年、成年和老年人的街道活动和街道空间活力为研究内容,利用主体建模方法在微观层面上生活性街道上开展模拟应用,探讨街道活
规划领域内对城市活力的研究经久不衰,营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是规划过程中追求的根本状态,已有对城市活力的研究大多是从局地尺度探索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忽略了全局尺度中所处地位对城市活力产生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地铁站点入手,探究地铁站点场效应与网络效应,如何从局地与全局两个尺度共同作用对城市活力产生影响。城市活力研究的主体为人与空间的同构体,因此可以将其划分为活力热度与活力类型两个方面,其中活力热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