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文士笔下之“桂”,从植物指向性来区分,有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两种。而宋人所吟咏的“桂”,主要是木犀花而非秦汉人所写之樟科桂树。就其意象内涵,则是沿袭了前代樟科之桂的多种意蕴——屈原香草喻人之高品,《招隐士》之赞隐者幽洁,方士炼药之修仙长生,邰诜东堂之对引申为登科及第等含义,同时又因宋人在创作时并未对植物种类进行严格区分,而将原本属于樟科桂的诸般寓意融合到对木犀科桂花的书写中,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的影响下衍生出新的理念。
宋人于桂的审美,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比德思维,同时在理学对格物致知这一治学修身之法的强调下,这种对桂的观察与思考变得更为深入:从桂之花香联想君子人格品德的远播传世;从桂之生于岩崖,四时苍青不凋,更不于春季开花媚人,不与众芳争妍,花色清新素雅等生长习性生发出人之耿介不屈,正直清傲的品质;从其来自广寒蟾宫,仙根灵骨的浪漫传说化为高洁之士不务凡俗,淡泊名利的静穆幽远境界。而正是出于此般花品与高士人格的关联之想,宋人于自家庭院植桂、插桂,以桂为聚,又折桂而返,甚至以桂花制香以求其馨香品德长伴身畔。
在这样普遍的赏桂、咏桂之时风下,结合前代已有的桂之内涵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桂意象产生了新的内蕴,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有关于桂的隐逸之风与读书科举之旨两大方面,二者都呈现出一定的调和糅合性。宋代士大夫崇尚幽桂所代表的隐逸之致,同时又难以抛却身为儒士的家国大义,故而选择了吏隐之途来改善传统遁世之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难以满足与持守个人自由精神世界的矛盾,也平衡了治国安民的价值实现与对独立人格、高远绝尘境界的倾慕。张镃的桂隐林泉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以桂名园,表达了自身对于幽远澄澈的纯净精神的追求,在栽种、观赏、吟咏木犀的一系列活动中修身养性,同时又不忘肩负起为人臣子的职责。此外,针对当时学子读书只求功名的风气,文士们纷纷以先秦儒家的读书理念著文以纠正,以桂所具的诸般品节提出学习当为修身立德的目标,从而冲淡时下过重于名利的世俗之风。在以桂为名的书院、堂记中显露出士人提倡诸生当以磨砺自身品质为要,有朝一日登朝辅君治民不过是附带之物,勿要舍本逐末的理念。当这种注重个人修养品德的治学之道与传统的桂子兰孙——以科举官爵兴家的观念融合后,在南宋的士绅阶层中出现了通过立德传芳之途来延续家族兴盛,甚至影响闾里,从而由修身之基础出发,进一步实现以德性齐家,通过其宗族在地方的影响力扩大至州郡乡人,最终达成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儒者之志的思想。
宋人于桂的审美,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比德思维,同时在理学对格物致知这一治学修身之法的强调下,这种对桂的观察与思考变得更为深入:从桂之花香联想君子人格品德的远播传世;从桂之生于岩崖,四时苍青不凋,更不于春季开花媚人,不与众芳争妍,花色清新素雅等生长习性生发出人之耿介不屈,正直清傲的品质;从其来自广寒蟾宫,仙根灵骨的浪漫传说化为高洁之士不务凡俗,淡泊名利的静穆幽远境界。而正是出于此般花品与高士人格的关联之想,宋人于自家庭院植桂、插桂,以桂为聚,又折桂而返,甚至以桂花制香以求其馨香品德长伴身畔。
在这样普遍的赏桂、咏桂之时风下,结合前代已有的桂之内涵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桂意象产生了新的内蕴,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有关于桂的隐逸之风与读书科举之旨两大方面,二者都呈现出一定的调和糅合性。宋代士大夫崇尚幽桂所代表的隐逸之致,同时又难以抛却身为儒士的家国大义,故而选择了吏隐之途来改善传统遁世之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难以满足与持守个人自由精神世界的矛盾,也平衡了治国安民的价值实现与对独立人格、高远绝尘境界的倾慕。张镃的桂隐林泉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以桂名园,表达了自身对于幽远澄澈的纯净精神的追求,在栽种、观赏、吟咏木犀的一系列活动中修身养性,同时又不忘肩负起为人臣子的职责。此外,针对当时学子读书只求功名的风气,文士们纷纷以先秦儒家的读书理念著文以纠正,以桂所具的诸般品节提出学习当为修身立德的目标,从而冲淡时下过重于名利的世俗之风。在以桂为名的书院、堂记中显露出士人提倡诸生当以磨砺自身品质为要,有朝一日登朝辅君治民不过是附带之物,勿要舍本逐末的理念。当这种注重个人修养品德的治学之道与传统的桂子兰孙——以科举官爵兴家的观念融合后,在南宋的士绅阶层中出现了通过立德传芳之途来延续家族兴盛,甚至影响闾里,从而由修身之基础出发,进一步实现以德性齐家,通过其宗族在地方的影响力扩大至州郡乡人,最终达成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儒者之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