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飞声(1858-1934)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词人和学者,也是南社、沤社等社团的重要成员。曾任《华字日报》《实报》《国学萃编》《爱国报》和《青鹤》等杂志报纸的编辑,在当时新闻界有重要的影响力。擅长诗词文论,有《香海集》《海山词》《老剑文稿》和《在山泉诗话》等作品传世。潘飞声一生未仕,旅居德国三年后返乡,便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漂泊羁旅,最后终老上海。潘飞声的文才有目共睹,钱仲联称其词“仙袂飘举,才华艳发”①,梁淯赞他“摇笔五岳,振奇百家”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潘飞声的词作及词话做较为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论述潘飞声的生平,分为“求学时期”、“旅德时期”、“居港时期”、和“居沪时期”。纵观现有的潘飞声生平研究成果,其生平叙述或是过于简略,或是对潘飞声词学交游有所忽略,所以本文在详细介绍潘飞声生平的同时,重点突出词学交游对潘飞声词章创作和词学思想的影响。不论是前期与广东文士聚于鹤洲草堂谈词论诗,还是后期居沪参加各类诗社文社,潘飞声以词会友,结识了很多国内外的词人,譬如陈璞、杨其光、井上哲、丘逢甲、叶恭绰、狄葆贤、黄遵宪等,通过词章唱和,给潘飞声带来了不同的思考。纵观潘飞声一生,不论是前期与广东友人遍游广东各地,还是之后旅居德国,辗转香港、上海等地,奇山异水尤其是异域风土极大地开阔了潘飞声的视野,也拓宽了潘飞声词作的内容和意蕴。
第二章论述潘飞声词作的题材与主要内容。将对“闲情词”、“悼亡词”、“行旅与交游词”、“题画词”这四类题材进行详细阐述,概括其伤春悲秋、羁旅交游、黍离之悲与隐逸之思这几个方面的思想内蕴,并对潘氏词作思想内容变化的原因给予关注。潘飞声年少蜚声广东词坛,意气风发,所作闲情词中的伤春悲秋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后家道中落,妻子离世,科举落第这一系列的打击便毅然选择赴德任教,期间创作的《海山词》虽花辞焰发,但难掩其中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长相思词》更是字字血泪,丧妻之痛可见一斑;回国后闭门读书,图报国之道,却阴差阳错,后又听闻甲午中日战败的消息,毅然离乡赴港主持《华字日报》,因职业的特殊性,此时的潘飞声便处在报国豪情与落寞隐逸的矛盾心态中,这种心态也体现在其词章创作之中。随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但中国现状依旧没有改变,此时潘飞声移居上海,加入各类诗词文社,专注文事,以“独立山人”的姿态,在词章中抒发黍离之悲与隐逸之思。潘飞声词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颠沛的一生与思想的变化皆能在其词作中找到印证。
第三章论述潘飞声词作的艺术特色。因为在现有的潘飞声研究资料中,大多偏重分析潘飞声海外词的艺术特色,对潘飞声词作总体艺术特色缺少一个全面的分析与概括,所以本文概括出“情真意切,抒写性灵”、“清旷绮丽,细密思巧”、“材新字新,大胆尝试”、“不乖雅正,深婉蕴藉”、“不树宗派,得诸家味”这五个方面的艺术特点,主要通过对某些特殊题材如闲情词、行旅交游词和题画词进行个性化总结,再结合潘飞声的整体创作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宏观把握,兼顾广泛性与针对性,以便多角度把握其词作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论述潘飞声的词学思想。在现有的潘飞声研究资料中,论者关注的是潘飞声词学著作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对其中的词学思想却鲜有阐述。所以本文将从“重情重真,强调词意”、“人品词品相结合”、“崇尚工巧,出以自然”三个方面分析潘飞声词学理论。潘飞声颇重性灵,强调真情真意,评价词人之时往往会结合其身世进行引发,不拘于词作本身,让其评价更为立体多面。在符合声律要求的同时也强调要出以自然,这其实也体现出其包容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词人的词章创作和其词学思想高度吻合,真正做到词作领域的“知行合一”。
总之,潘飞声通过词体这一种艺术形式,记录了自己微妙却有无法言明的情感,展现出其敏感而又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他的词作也反映出了时代的新变和词体的革新,相较于传统词体,潘飞声算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此外,他也是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创作规律的词人,并有强烈的地域词史意识,所以他的词学著作和理论在岭南词坛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潘飞声的词作及词话做较为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论述潘飞声的生平,分为“求学时期”、“旅德时期”、“居港时期”、和“居沪时期”。纵观现有的潘飞声生平研究成果,其生平叙述或是过于简略,或是对潘飞声词学交游有所忽略,所以本文在详细介绍潘飞声生平的同时,重点突出词学交游对潘飞声词章创作和词学思想的影响。不论是前期与广东文士聚于鹤洲草堂谈词论诗,还是后期居沪参加各类诗社文社,潘飞声以词会友,结识了很多国内外的词人,譬如陈璞、杨其光、井上哲、丘逢甲、叶恭绰、狄葆贤、黄遵宪等,通过词章唱和,给潘飞声带来了不同的思考。纵观潘飞声一生,不论是前期与广东友人遍游广东各地,还是之后旅居德国,辗转香港、上海等地,奇山异水尤其是异域风土极大地开阔了潘飞声的视野,也拓宽了潘飞声词作的内容和意蕴。
第二章论述潘飞声词作的题材与主要内容。将对“闲情词”、“悼亡词”、“行旅与交游词”、“题画词”这四类题材进行详细阐述,概括其伤春悲秋、羁旅交游、黍离之悲与隐逸之思这几个方面的思想内蕴,并对潘氏词作思想内容变化的原因给予关注。潘飞声年少蜚声广东词坛,意气风发,所作闲情词中的伤春悲秋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后家道中落,妻子离世,科举落第这一系列的打击便毅然选择赴德任教,期间创作的《海山词》虽花辞焰发,但难掩其中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长相思词》更是字字血泪,丧妻之痛可见一斑;回国后闭门读书,图报国之道,却阴差阳错,后又听闻甲午中日战败的消息,毅然离乡赴港主持《华字日报》,因职业的特殊性,此时的潘飞声便处在报国豪情与落寞隐逸的矛盾心态中,这种心态也体现在其词章创作之中。随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但中国现状依旧没有改变,此时潘飞声移居上海,加入各类诗词文社,专注文事,以“独立山人”的姿态,在词章中抒发黍离之悲与隐逸之思。潘飞声词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颠沛的一生与思想的变化皆能在其词作中找到印证。
第三章论述潘飞声词作的艺术特色。因为在现有的潘飞声研究资料中,大多偏重分析潘飞声海外词的艺术特色,对潘飞声词作总体艺术特色缺少一个全面的分析与概括,所以本文概括出“情真意切,抒写性灵”、“清旷绮丽,细密思巧”、“材新字新,大胆尝试”、“不乖雅正,深婉蕴藉”、“不树宗派,得诸家味”这五个方面的艺术特点,主要通过对某些特殊题材如闲情词、行旅交游词和题画词进行个性化总结,再结合潘飞声的整体创作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宏观把握,兼顾广泛性与针对性,以便多角度把握其词作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论述潘飞声的词学思想。在现有的潘飞声研究资料中,论者关注的是潘飞声词学著作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对其中的词学思想却鲜有阐述。所以本文将从“重情重真,强调词意”、“人品词品相结合”、“崇尚工巧,出以自然”三个方面分析潘飞声词学理论。潘飞声颇重性灵,强调真情真意,评价词人之时往往会结合其身世进行引发,不拘于词作本身,让其评价更为立体多面。在符合声律要求的同时也强调要出以自然,这其实也体现出其包容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词人的词章创作和其词学思想高度吻合,真正做到词作领域的“知行合一”。
总之,潘飞声通过词体这一种艺术形式,记录了自己微妙却有无法言明的情感,展现出其敏感而又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他的词作也反映出了时代的新变和词体的革新,相较于传统词体,潘飞声算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此外,他也是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创作规律的词人,并有强烈的地域词史意识,所以他的词学著作和理论在岭南词坛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