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色幽默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代人对现实绝望却无力改变的复杂心态。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发表标志着黑色幽默小说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坛的主流,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标志性作品,对于理解黑色幽默小说,乃至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偏向于探讨其黑色幽默的特点和技巧,对于其成因虽有触及,但多限于文化层面。本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幽默的理论,以幽默的作用为出发点追本求源,分析海勒黑色幽默产生的政治、心理、社会语境等方面的深层次根源,进而揭示黑色幽默的本质,即当代人抗拒现实、超越生存困境的一种无奈选择。 本文首先介绍了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并以此为框架总结了评论界对黑色幽默的内涵及主要特征的理解。弗洛伊德分析了幽默态度产生的心理过程,指出幽默一方面体现了幽默者对严酷现实的反抗精神,另一方面更为幽默者提供了获得精神解脱和精神超越的途径。虽然增加了新的内涵,黑色幽默在基本机制上与传统幽默并没有多少区别。它同样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的抗拒,是人们用嘲笑的方式悲观超越自己生存困境的一种途径。区别在于黑色幽默所面对的困境更加让人无奈和绝望。 结合文本与作者背景,论文说明黑色幽默首先源于对现实的抗拒。小说主人公约塞连的遭遇象征着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在一个权力被滥用、旧有的理想和传统遭到颠覆、价值体系崩溃、物质利益至上、垄断经济控制一切的社会里,个人被推到无可奈何、悲观绝望的死胡同,最后只得逃跑表示自己的抗拒。这一切正是海勒对二战后美国社会,尤其是对令人窒息的麦卡锡时期的感受和体会。 其次黑色幽默源于对现实的绝望。海勒所以没有走向传统的社会批判,原因是其所处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往的那个人们所信仰的弃恶扬善、一切自有定论的世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进入“他人引导”的后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人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更高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能开心地嘲笑或愤怒地批判社会现实。面对主体的丧失和是非评判的无标准、无意义,无可奈何、而又抗拒现实的海勒,除了玩世不恭地嘲笑自己的痛苦加以超越,又能如何?这是幽默之所以在二战后呈现为“黑色”的主要原因。 最后,论文从海勒的个性、犹太民族性、个人遭遇和小说中的典型范例等方面入手,探究了黑色幽默成为后现代人们超越生存困境途径的某种必然性。人们不愿接受现实,又提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于是采取黑色幽默的方式,聊以发泄心头的郁闷,在挣扎中前行。 在此基础上论文得出结论,黑色幽默源于对黑暗现实的抗拒,但后现代社会的混乱与无序使得人们也无从寻找一个可以优化现实的更加美好的价值观,因而陷入悲观与虚无。黑色幽默为后现代人提供了抗拒现实,超越自身生存困境的一个途径:通过对现实揭露讽刺实现自我保护。这一发现,对于深入理解黑色幽默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黑色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