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1993年,当代作家莫言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家族》被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获得广泛好评,并在二十余年来不断再版。而同时期的其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接受情况却并不乐观,多数作品未能获得读者的广泛接受与认可。因此,研究《红高粱家族》译者葛浩文在译介过程中的成功要素,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理论开始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出现了翻译的社会学转向趋势。其中,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就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本质研究中。布迪厄认为,资本并不单纯指代经济学领域中的生产要素和社会关系,它是指导行动者社会实践的工具,在场域空间中行动者通过对资本拥有的多寡来进行竞争。而其资本概念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也是权力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包括有语言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以及教育文凭等。文化资本是翻译文学场域中行动者的出发点,与译者的社会轨迹、翻译动机、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选择,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宏观层面上,文化资本决定着译者的引进策略和文本选择,在微观层面上,决定着其翻译策略和译文风格的形成。因此,本文尝试以“文化资本”概念为理论框架,以《红高粱家族》的英译者葛浩文为研究对象,宏观上采取文献分析,微观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以下问题:(1)葛浩文的文化资本是如何积累与形成的?(2)葛浩文的相关文化资本在《红高粱家族》译介中如何具体运作?研究发现,首先,葛浩文的教育背景、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与翻译经历、所获奖项、优秀的双语能力以及与作者的良好关系,构成了其自身的文化资本。其次,受其文化资本构成的影响,在其译作契合了20世纪80到90年代的中美文学场域规则的同时,获得了影响力和话语权。并在《红高粱家族》的翻译项目中获得了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的资助,得到了维京-企鹅出版社的认可。葛浩文文化资本的独特构成,促成了他独特的翻译观及翻译策略,影响着他对原文的认知和态度,并最终形成了其特有的《红高粱家族》的翻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