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PPA)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辣椒、豇豆、大豆、玉米、向日葵等多种作物具有促进生长、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品质以及增加抗逆性等多种功效,表现出极大地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然而,迄今为止,对该药剂的应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如内吸特性、在植物中的持效期等问题并不清楚。为进一步建立该药剂的科学应用技术,保障其合理使用,有必要尽快开展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小麦和辣椒作为单、双子叶作物的代表,对PPA进入植物组织的方式、传导规律及降解动态展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PPA分析方法的建立。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并结合固相萃取样品净化前处理技术,运用HPLC作为检测手段,建立了植物样品及水溶液中PPA含量的分析方法。在0.2~100.0 mg/L的范围内,标准曲线为y=36777x+3427.6(R~2=0.9999),在植物样品和水样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5 mg/kg和0.03mg/kg。在植株、种子与水样中添加回收率范围为81.46%~101.45%,相对标准偏差为0.9%~8.9%。该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良好,适用于本研究样品中PPA的含量检测。(2)PPA在酸性条件(pH5)下易水解。检测了在25℃下,PPA在缓冲液中的降解动态,100 d后,在p H值为5缓冲液中,PPA未检测到,p H值为7和9的缓冲液中降解率分别为26.1%和5.2%;对p H为5数据进一步拟合出降解曲线,其半衰期分别为12.74 d,PPA在p H为7和9的缓冲液中较稳定,半衰期均大于100d。(3)PPA可在植株中双向传导。浸根法处理辣椒幼苗显示,苯肽胺酸可被根部吸收,并向上传导,高浓度(200 mg/L)处理时在施药5h后,辣椒根部含量上升至到最高值(33.33 mg/kg),10h后,茎叶部含量达到最高值(2.89mg/kg、5.20 mg/kg),随后各组织部位含量下降并逐渐平稳;PPA也可通过小麦根部进入植株体内,并向上传导,在施药后24h,根茎叶中的含量均达到最高,之后也开始下降最后趋于平衡;辣椒根部对苯PPA的吸收和积累能力强小麦,但向顶端传导的能力弱于小麦。叶部施药结果显示,PPA可被叶片吸收,且双向传导,小麦叶片对PPA的吸收与积累能力强于辣椒,但辣椒根部的PPA含量明显高于小麦根部,说明PPA在小麦中向根部传导的性能要弱于辣椒植株。(4)PPA在作物中较易降解。对小麦和辣椒采用茎叶喷雾法和浸种法施药,检测PPA在两种作物植株与种子中的降解,结果显示,PPA在小麦和辣椒植株中,均易降解,其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小麦和辣椒植株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29 d和2.32 d,种子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1 d和2.41 d,不同植物材料之间对苯肽胺酸的降解能力略有差异。综上,PPA在小麦、辣椒等单、双子叶作物上,易被根、叶及种子吸收,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及双向传导性,在作物中易降解,在酸性水体中易降解。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PPA的科学合理使用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