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文化身份与翻译行为——西德尼·沙博理个案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末,“文化身份”一词被引入中国语境,影响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研究。这一概念是全球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西方学界,文化身份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充分凸显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在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身份问题伴随着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入译界学者的接受视野。译者的文化身份与主体性问题与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密切相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突破了单纯的原文译文之间比较的局限,而将影响翻译的文化环境纳入研究范围。这种翻译理论不再仅仅把翻译看成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视野空间里予以探讨和研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也将翻译主体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及其主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文化身份概念的引入为翻译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无意地显露本人的文化身份,并通过译本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来塑造其文化身份。分析译者文化身份有利于我们对译者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翻译观及文化意图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文化身份问题的探讨无疑能为翻译家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深入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本论文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以中国当代外来译者西德尼·沙博理为个案,探讨了翻译家的文化身份与其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西德尼·沙博理曾翻译了很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如巴金的《家》、茅盾的《林家铺子》、《春蚕》,及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被认为是三个英文译本中最好的一个,在论文中将做具体分析。 本论文包括六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目的、方法论及研究意义。第二章综述国内翻译家研究及沙博理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中的成绩和不足。第三章引入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文化身份,并介绍其概念、构成及构建过程。第四章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外来译者西德尼·沙博理,包括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及翻译活动。第五章从文化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沙博理的译介实践。第六章总结全文,指出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本论文从文化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沙博理的翻译实践,探讨了沙博理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沙博理是中国文化忠实的推介者,他以自己的翻译实践为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他文献
飞思卡尔半导体日前推出新型Xtrinsic触摸传感平台,这是业界首个将电阻屏技术的手势识别功能与电容触摸传感结合在单一集成电路中的设备.该触摸传感解决方案是控制面板、人机
现代工业自动化与运动控制的支撑性技术——伺服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本土企业实现了从起步到全面扩张的发展态势,例如数控系统企业中的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电机和驱动企
2012年1月9日,拉斯维加斯讯(2012年国际消费电子展)——兼容单核、双核和四核应用处理器的飞思卡尔旗舰i.MX 6系列在供货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在各类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市场认
如何巩固和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和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是当前党的建设
学位
在最近一次餐会上,有位外国高层人士为了活跃气氛便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他得知将高升职务的当晚便向家人宣布了这个好消息,他的太太雀跃地说:“在你高升后这个家不会有任何改变
随着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经济,以及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外交流中的各个方面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与日常
为了明确晚熟玉米新品种丹玉405、丹玉206在辽东南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在辽东南3个地点(凤城、海城、瓦房店)进行了连续2年的密度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5个密度梯度。试验结果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以翻译即二次交际的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浮躁》与其英译本的译例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乡土文学文化语词翻译的效度与维度,论证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