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没有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没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自12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初,西藏一直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大部分地区生产工具原始、简陋,缺乏铁质工具,有的地方还在使用木犁、木锄,个别地区还实行刀耕火种,基本上是靠天种地、望天收成;畜牧业生产仍然采用原始的自然放牧方式,草场和畜牧品种逐年退化,牲畜疫病严重、兽害猖獗、雪灾频繁,基本上是靠天养畜:由于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力不能自由流动,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还没有从家庭副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极小,农畜产品的交换,还仅限于以物易物的方式;基本没有工业。 和平解放以后,经过平叛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西藏经济逐渐在单一、落后的农牧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国民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84.5亿元,人均6871元。在党的领导下,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跨越,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藏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1年的97.7:0:2.3,发展到2003年的22:26:52,产业门类不断丰富,规模逐渐扩大,日趋合理化和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已经初见雏形。但是西藏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距离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新世纪初,西藏制订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进入现代化打好基础。由于西藏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在经济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对西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