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但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终究要落实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员工创新行为的激发才能实现,这是学界持续关注的理论热点,也是企业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为此,本研究采用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领导者行为、员工行为与情境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范式,基于场理论、拓宽-建构理论和自我损耗理论等理论基础,深入探讨教练型领导在当今热点社会背景下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具体包括:第一,考察教练型领导的三个维度即指导行为、引导行为和激发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员工的工作投入在上述关系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第二,探索员工午间活动的三个维度即午间放松活动、午间工作活动和午间社交活动在教练型领导的三个维度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第三,探索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在教练型领导的三个维度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第四,创造性地比较员工午间工作活动的负向调节效应与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的正向调节效应在调节效应强度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他们的整体调节效应的优化组合与劣化组合及其对应条件。本研究通过508份来自全国多个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基于SPSS 22.0、AMOS 22.0等统计分析软件和结构方程建模技术以及Bootstrap非参数百分位法等统计分析技术,遵循规范的实证研究范式,对本研究理论模型所涉及的12个主假设和33个子假设所进行的统计检验与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第一,教练型领导的三个子维度即指导行为、引导性为和激发行为均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第二,工作投入在教练型领导的三个子维度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都能够发挥中介作用;第三,午间放松活动和午间社交活动对教练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无调节效应,午间工作活动对教练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都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从而可以推演出一个特别的结论,即午间放松活动和午间社交活动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并因此容易为管理者所忽视;第四,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对教练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都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第五,午间工作活动的调节效应强度大于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的调节效应强度,是主调节变量,这说明,员工午间工作活动水平的降低所带来的教练型领导创新激励效应的提高要大于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对教练型领导创新激励效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应当引起管理者更多的重视;第六,在低水平的员工午间工作活动和高水平的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的情境条件下,最有利于增强教练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积极影响,是优化情境组合;反之,高水平的员工午间工作活动和低水平的建设性变革责任感最不利于教练型领导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努力,是劣化情境组合。总之,教练型领导风格有利于激发员工创新行为,同时,“张弛有度”的管理策略最有利于领导效能的发挥。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理论创新:第一,本研究选取新兴的教练型领导作为员工创新行为的首要前置影响因素,深入考察教练型领导的三个子维度分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丰富了教练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第二,本研究探讨了作为创新行为基本身心条件的工作投入在教练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提出了教练型领导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新路径和新的作用机制,不但丰富了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拓展了工作投入的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本研究以罕见变量员工午间活动作为切入点,从组织行为学视角探讨了“996”工作制和员工午休权益等当前组织情境中的热点问题对教练型领导创新激励效应的影响,使理论模型更接地气,更贴近当前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所取得的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丰富了组织行为学情境变量的研究,也丰富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同时也具有更强的实践价值。第四,本研究同时引入了另一个前沿变量建设性变革责任感,从新的侧面反映了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情境即“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员工的创新责任感意识对教练型领导创新激励效应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组织情境变量的研究范畴,也拓展了传统责任感构念的研究边界,进一步提高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创新性。第五,本研究以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技术,进一步探究了调节变量之间效应强度的差异,以及整体调节效应的组合差异分析,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员工午间工作活动和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的理解,进一步开拓了现有调节变量的研究范式,同时所采用的分析方式也是对现有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所取得的结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本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方法和实践启示,但限于个人能力、时间和研究条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横截面的研究设计、研究层次单一以及未采用配对调查问卷等缺陷,有待后续研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