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执行是把公共政策从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转化为现实效果的动态过程,政府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正是通过各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来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公共政策执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政策执行偏差现象日益突出,它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损害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甚至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使人民的利益受损。本文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点,从政策执行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的分析,以期找出政策执行偏差的规律性,为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界定和说明,指出应重视对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接着将政策执行主体界定为具体落实公共政策的直接执行主体和作为政策诉求对象的间接执行主体的集合。之后对政策执行偏差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因政策执行主体的消极影响而造成的政策执行偏差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先是对有关人性假设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以此作为分析政策执行行为的逻辑起点和分析思路。接着分别从直接执行主体和间接执行主体角度对产生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直接执行主体角度看,其自身的利益驱使、综合素质欠缺导致的政策认知缺陷、政策认同度不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方法手段不当以及直接执行主体之间沟涌、协调不畅都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从间接执行主体角度看,缺乏对公共政策的高度认同、因政府形象受损而对政策执行的不信任以及间接执行主体的心理超载都是造成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针对第二部分分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对直接执行主体而言,主要包括:促进其政策认知、通过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和文化创新增强其政策认同、改进政策执行方法、加强直接执行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通过政策执行中的利益整合协调各种矛盾冲突。对间接执行者而言,增强其政策认同、通过改进政府形象增进对政府的信任感、通过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提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等都是有效防治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措施。而除了强化政策执行主体自身来防治政策执行偏差之外,这部分还从深刻影响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制度因素中寻找防治对策,包括完善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等四个部分。最后,论文再一次强调了防治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性,指出通过完善政策执行的相关制度和改进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方式,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将会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全面实现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