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会议口译在许多外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两会”中的记者招待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口译内容更是受到翻译专业学生的广泛学习和研究。释意理论,由塞莱斯科维奇和勒德雷尔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法国首次提出,是国际口译界第一个系统的口译理论。该理论认为口译的目标是传递意义,它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即理解、脱离原语外壳,和重新表达。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有三个层次,即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和篇章翻译,其中,篇章翻译是对真正意义的翻译,即释义。笔者选取了2015年五位人大代表就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答记者问的材料作为模拟口译实践内容,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交替传译。该实践报告全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任务描述,介绍了此次任务的背景信息及文本特点;第二章,口译过程介绍,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和译后反馈;第三章,会议口译和释意理论,介绍了口译和会议口译的含义,以及会议口译的标准,同时对释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三角模式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为主体章节,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翻译中容易遇到的难点,如长句、中国特色词汇、逻辑错误句和笔记欠缺情况等,并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多种翻译策略解决问题。第五章对此次口译实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肯定了释意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总结了本次实践的优点和仍有待提高的方面,希望能为丰富记者招待会不同主题的翻译,传播中国教育改革理念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