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的病理演变,观察脑缺血后Rho激酶的动态表达及其与胶质细胞反应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通过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并对大鼠进行神经病学及卒中指数评定,采用组织病理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动态观察大鼠在缺血后1天、7天、14天、1月、2月、3月的脑组织病理演变及Rho激酶与胶质细胞的表达,探讨Rho/Rho激酶信号系统与胶质细胞反应在脑缺血中的意义。
结果:
1、动物行为学改变双侧颈总动脉完全阻断后大鼠首先出现短暂惊厥,体温降低,呼吸减慢,翻正反射消失:缺血早期动物运动减少,共济失调,或爬行和转圈,食欲不振,反应迟钝,无明显的肢体瘫痪,神经病学与卒中指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但多数于24小时后恢复正常,缺血7天,神经病学与卒中指数二项指标均接近正常,无运动障碍。
2、组织病理改变缺血早期主要的病理变化发生在基底前脑、海马、颞叶皮质及视束,可见神经元变性、水肿、坏死及丢失,部分出现小的梗死灶。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明显,并贯串于缺血的全部过程。缺血1个月后,白质改变逐渐明显,间质疏松呈空泡样改变。部分炎性细胞围绕小静脉形成袖套样改变。
3、免疫组化染色缺血后1天,Rho激酶即有表达,2周后达到高峰,2月后仍有明显表达,主要分布于皮质、海马区及白质区域;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贯穿于缺血全过程,缺血1月后达到高峰,早期以皮质、海马为主,后期以白质为主;手术组各时间点皮质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
3、Rho激酶与小胶质细胞及星形细胞表达均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1、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
2、该缺血模型早期的病理改变发生在基底前脑、海马、颞叶皮质及视束,而后期则主要发生在白质。
3、大鼠脑缺血后Rho激酶表达增加,胶质细胞反应明显,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