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英国人用了近百年的探索确立了宪政体制,英国因此成为世界宪政的发源地,他们在立宪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本文拟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17世纪英国宪政冲突解决模式。 我国传统史学在研究这一时期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冲突时总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出发,而且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总是过分强调议会与王权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忽略甚至有意贬低妥协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宪政问题是17世纪英国的时代主题,当时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专制、建立宪政。为完成这一任务,不经过斗争是不可能的,但是适当的妥协同样是必要的。 1603年起斯图亚特王朝不顾英国的政治传统、不顾时代的变化,一意孤行,推行绝对君主专制。专制统治遭到议会的抵制,国王依靠强大的王权压制议会,动辄就解散议会,查理一世甚至进行无议会统治,宪政冲突爆发了。四十年代初期,蛰伏了十一年的议会主动向国王进攻,掀起改革浪潮。议会要求建立宪制,国王坚持不放弃专制。双方各持一端,斗争不断激化。议会也屡次试图以妥协的方式解决日益激烈的宪政冲突,但查理一世始终拒绝任何实质性让步,使宪政冲突步步升级,导致内战爆发。1642——1649年间,英国议会两次在战场上打败国王,最终取得内战的胜利。在对国王斗争的过程中,议会中独立派和长老派都曾多次与国王谈判,试图以妥协方式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宪政模式,可是查理一世顽固不化,总是玩弄阴谋企图颠覆议会,宁死也不妥协。国王不妥协以及议会的内部斗争使英国走向共和国的实验室。 共和国成立后没有解决英国的宪政问题,而是一步步走向集权,共和国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独立派专政工具。这一时期在议会的努力下也出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机会,但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不愿放权,一味压制民主力量和议会反对派,依靠军队推行极端统治,不妥协的斗争使英国的宪政革命陷入困境。二十年的血雨腥风没有解决宪政问题,动荡的生活反而激起人们的怀旧心理。克伦威尔死后,旧王朝在各种社会力量的驱动下复辟了。由于议会内部的分歧以及议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长老会派和保王派过度妥协,没有提出制约王权的具体条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规则保持议会与国王之间的权力平衡,因此“复辟解决”模式失败了。80年代中期,詹姆士二世企图在英国推行天主教,在天主教的威胁下,议会方面反对国王的政治力量最大程度的联合在一起,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保卫英国,逼走詹姆士二世。在威廉、马丽接受《权利宣言》的前提下,各种政治集团之间紧紧围绕着如何解决宪政冲突这一主题斗争、妥协、博奕,立威廉、马丽为英国的国王和女王,在确立议会主权原则和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这就是“光荣革命”模式。 可见过度斗争和过度妥协,都没把握好斗争与妥协的度,容易走向极端,不能根本解决宪政问题。在立宪过程中,斗争与妥协不可偏废,英国17世纪宪政实践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