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世界第1位,发病世标率第6位,死亡世标率位于第12位。早期食管癌症状轻微,当出现临床表现而就医时,大部分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而此时化疗成为治疗食管癌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所用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病人耐受性差,且容易产生抗药性.治疗食管癌寻找新的有效的药物是当今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抑制结肠癌、乳腺癌、肝癌以及神经胶质瘤等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Kobayashi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TT、KYSE30及KYSE70 3种食管癌细胞系的增殖。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于食管癌细胞系KYSE450,在细胞水平观察药物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凋亡,并在分子基因水平初步探讨产生抑制作用可能的机制。目的:检测食管癌细胞系KYSE450,观察经不同浓度二甲双胍药物刺激,且在同一浓度不同时间作用下,m TOR通路下游蛋白4EBP1和S6K1含量的变化,探讨二甲双胍在食管癌恶性细胞中的过程及在其中的可能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KYSE450细胞,分为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刺激),不同浓度实验组(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作用不同时间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器检测不同分组凋亡率的差异;同时在分子水平采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药物作用后KYSE450细胞中4EBP1和S6K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的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食管癌KYSE450细胞的抑制作用:MTT法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食管癌KYSE450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提高以及二甲双胍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率逐渐上升,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这一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二甲双胍对细胞产生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食管癌KYSE450细胞的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10,20m M的二甲双胍作用于食管癌KYSE450细胞的48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8±1.35)%、(30.1±1.56)%、(39.7±1.44)%,而不加二甲双胍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5.8±1.92)%,结果表明,随着二甲双胍药物浓度的提高,食管癌KYSE450凋亡率也在逐渐上升,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食管癌KYSE450细胞4EBP1,S6K1 m RNA表达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后4EBP1和S6K1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并且与二甲双胍的药物浓度相关。4.二甲双胍单药对食管癌KYSE450细胞作用后4ebp1,S6K1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48h后,4EBP1,S6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1.二甲双胍能够抑制人食管癌KYSE450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2.其机制可能与4EBP1和S6K1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