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侵袭性强、病程进展缓慢、自然生存期长等特点。中国卫生部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报告》证实,乳腺癌已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多例乳腺癌致死的病例研究发现大部分癌症患者并不是死于原发部位的肿瘤,而是死于肿瘤的扩散。乳腺癌易发生骨转移,发生率高达70%。骨转移癌一般对激素治疗和化疗均不敏感,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进一步研究乳腺癌亲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理想的药物靶点,同时探索能够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时机、方案和疗程的肿瘤标志物,将促进乳腺癌骨转移诊断预测和治疗技术的发展。
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高度磷酸化和糖基化的分泌性蛋白,属于SIBLINGs家族成员,富含唾液酸。BSP在肿瘤的粘附、增殖、侵袭、基质降解、免疫反应(炎症和补体逃逸)、血管生成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可能的药物靶点。
既往实验研究一般将BSP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通过对细胞形态和生物学性质的检测,推断出BSP对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体外合成siRNA和通过质粒直接表达siRNA存在着转染效率低、抑制效果维持时间短等缺点。本实验选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Silencer5.1-U6 Retro,将设计合成的靶向人BSP基因的目的片段连接入逆转录病毒载体中,从而构建针对BSP基因的siRNA逆转录病毒重组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转染293包装细胞,制备病毒悬液,然后感染靶细胞MDA-MB-231BO,通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病毒基因和MDA-MB-231BO细胞基因整合,可以稳定转录出靶向人BSP基因的shRNA,抑制BSP基因表达。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SP基因抑制效果。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成功构建针对人BSP基因的pSilencer-BSP27、pSilencer-BSP81和pSilencer-BSP100逆转录病毒重组质粒。
2.进行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的MDA-MB-231BO细胞系的嘌呤霉素筛选,获得4株siRNA重组逆转录病毒稳定感染的细胞系,即231BO-BSP27、231BO-BSP81、231BO-BSP100和231BO-scrambled细胞。
3.231BO-BSP27、231BO-BSP81和231BO-BSP100细胞BSP mRNA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70.8%(±3.8)、79.4%(±4.8)、30.1%(±2.1)。
4.231BO-BSP27、231BO-BSP81和231BO-BSP100细胞BSP蛋白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69.3%(±4.1),75.2%(±5.2),27.8%(±4.0)。
5.获得BSP基因抑制表达的231BO-BSP27和231BO-BSP81细胞系,适用于进一步研究沉默BSP基因表达的亲骨转移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性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