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代背景下无法回避的现象,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规律。随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发展,进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措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规模较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与“用工荒”现象的同时存在,究其原因是我国现有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形成的以户籍制度为首的制度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从而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论文以西方劳动力流动理论为支撑,对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了阐释。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背景、制度演变和制度影响过程,采用比较分析、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依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与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制度性障碍对转移的制约作用。尤其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制度性障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制约。在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发现,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最后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建设的对策,为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和持续转移,为政府制定科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提供可行的建议。